王門弟子紛紛談論自己打坐時的體會,多只是在效驗上計較,夏冕幾乎是想離座而去了,但身畔一名年青人的神情倒吸引了他。
這年青人正是前幾年錦衣衛前往漳州逮捕的漳州推官黃直,此人耿介剛直,在漳州時因為禁廢境內的淫祠,監察御史在朝中彈劾他,因之被送往吏部議罪。誰想他在來朝廷的途中上疏,不為自己辯解,反倒要皇帝以國運為先,及早立儲,聖上大怒,命錦衣衛前往逮捕下獄,後來朝廷又赦免他,貶為沔陽判官。
夏冕見他神情沉靜嚴肅,一直沉默不語,和高談闊論的王門弟子迴異,他倒想私下再與他相談。但不久黃直也起身登席,說了一段話,倒讓夏冕對王學又有刮目之感。黃直引述了一段王陽明談論格物致知的話:
「先儒把格物解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哪裡是個人可以格究得完的?所以當將「格」字作「正」字義,「物」作「事」字義。在《大學》裡所謂的修「身」,指的是耳、目、口、鼻、四肢是也。想要修身便是要目非禮勿視,耳非禮勿聽,口非禮勿言,四肢非禮勿動。要修這個身,身上如何用得功夫?心者就是身之主宰,目雖在視,實是視者心也;耳雖聽而所以聽者,心也;口跟四肢雖言、動而所以言、動者,心也。所以修身在自家心體,常令廓然大公,沒有些子不正之處,主宰一正,那發動在目,自然沒有非禮之視;發動在耳,自然沒有非禮之聽;發動在口與四肢,自然沒有非禮之言、行;這就是修身只在正其心。」
黃直的語調平緩低沉,這段話說出來也像是老生常談,但座上上百人,沒有一絲躁動不耐,之前熱烈躍雀的論談,轉入這樣沉緩的境況,王門弟子竟也只當平常。接下來,從黃直口中引述出來的陽明之道,卻深深打入了夏冕的心中,先生說:
「然而至善,是心的本體,心的本體哪有不善?既然是至善,那正心,本體上何處用得上功?」
夏冕腦裡正想著,無善無惡心之體,是為至善,不在善惡的分別上,那正心是從何說起?
「必就心的發動處才可著力,當心因外境發動,就不能無不善了,所以須在此處著力,便是在誠意。如一念發在好善上,便實實落落去好善,一念發在惡惡上,便實實落落去惡惡,意的發動,既然沒有不誠,本體如何有不正呢?所以要正心在於誠意。功夫落在誠意上說,才有著落處。」
「而誠意的根本又在致知,這致知不是空談認知,而是在實事上格,如意是在為善,便就這件事上去為,意是在去惡,便就這件事上去不為。這樣的格物人人便做得,所以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正在於此。」
陽明的四句教,從黃直所引的話裡去詮解,既高明又平實,夏冕一時之間只有悅服之感。
黃直一步下講席,錢德洪也補充了一段話:
「先生曾說起自己在年輕時依朱熹的說法格物,是要去探求事物之理,他想學問不是紙上說,要踏實去做,便和友人去格竹子的道理,隔了七天就思慮勞困而病倒了,當時他只當自己沒當聖賢的天份。後來便貶到貴州龍場三年,才悟到格物,只在身心上做,便明白聖人是人人可到,悟此,便自有擔當了。」
這一席講會,夏冕看到王門的分歧,也體會到陽明之道,果然平實中蘊蓄高明之處。









![这只泰迪暖暖哒[综]](/cover/4/4625/4625s.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