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学子都是尚未束发弱冠年龄,对于苏先生的话也是懵懂半知,难解其中真意。
“感谢先生教诲,学生定当谨记”。学堂中的学子齐齐站起身拱手说道。
“嗯,下课吧!回去当记心中”。
学堂中顿时哄乱起来,嘎吱一声,木门打开,一个学生率先跑了出来,后面的人断续的接着。
跑出来的约摸二十多人,身上穿的比村里大多人要好些,看来可以在这读书的也是家中有些余钱,希望后辈学些识字断文,运气好还能中个举人也说不定。
“穷丫头,你又来偷听呀!”一个穿着锦衣的少年从屋中出来,走到阿秀面前说道,跟随少年身后的还有两三个着粗布衣服的少年,看样子锦衣少年是富贵子弟,充当老大,其余人无法相比甘愿随其左右。
“你说你一个女孩子,家里又没什么钱,身上穿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来这学堂还想捡便宜。我看你就安心等长大,将来找个人家嫁了岂不更好”。锦衣少年说完这句话,引得周围哄堂大笑,纷纷看向阿秀。
听着纷纷嘲笑声,阿秀憋的小脸通红,一时气结,眼眶似有晶莹打转。
旁边柳良见阿秀受到欺负,一副欲哭模样,便想插话教训这个锦衣少年的时候,阿秀拉住了他,开口反击道
“谁说女子不如男,曾有武氏荣登天位,也有易安居士成婉约中流砥柱,她们都是女中豪杰,才华横溢的人,可有半点不如男子”。
你不过是天生男儿身,家中有钱而已,我如能进学堂读书识字,比学识定会超过你。
那个锦衣少年和周围之人都被阿秀的豪气话语给震慑住了,一时间没有反驳。
阿秀不服气的劲儿也把柳良给吓了一跳,没想到阿秀有这样的壮志,看来她以前没白偷听苏先生讲课。阿秀有自己的想法了,话中提到的两个名人对其也有所了解,在没有专门的授业解惑之下相当不易。
“说得好。男女有别,但学识无别”。沙哑的声音在门口响起。
“先生有礼”。锦衣少年和周围没有的人躬身行礼。
“你等学习许久还不如一小女娃,还不快快回去反省”。
“是……………”,周围少年推搡着消失无踪。
柳良看向众人口中的“先生”,顿时一愣神,一副吃惊不小的样子。
这就是苏先生?
“小友可还安好?”,苏先生微笑着向柳良打起招呼。
“先生安好。多亏先生的提点,小子才能走出迷惘,回归本身。”,柳良拱首一礼。
“小友客气了,偶遇便是缘分,随口两句不算什么。也是小友固守本心,心智不失才能回归本身,老夫何来功劳呢”,苏先生摆摆手说道。
这苏先生便是柳良在村外坡上遇到的那个老者了,当时柳良武功尽失,深陷失意绝望中,幸得一老者路过点醒,否则堕入迷惘迷失心智,后果难料!
“相遇是缘,小友和这女娃不妨去我家中坐坐”,苏先生挥手邀请道。
“正有此意,那小子便打扰了”。
经过几条田町小路,苏先生的家遥遥在望。院子里有三间屋子,最大的是一间木屋,木材的颜色有些暗黄,一看就知道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右侧是一间土墙青瓦的房子,屋顶右后边还露出了高高的灰砖做成的烟囱,应该是烧火煮饭的厨房,木屋的后边还隐隐露出间茅屋,周围蚊虫环绕,想来是小解之处。
三间屋子外面用木棍围成了一个大圆形的简便栅栏,旁边还种有几丛金竹,看上去别有情致。
苏先生走到木屋前,在怀中摸了摸,拿出一枚银白色的钥匙,伸手打开房锁。
推开房门,苏先生邀请柳良和阿秀进入了房中。
柳良环视一周,发现左边用许多宽竹块做成了一堵墙,一边当做客厅,一边做卧室使用。
“两位过来品品我这茶叶如何。”苏先生在客厅的桌子上取了三个茶杯,倒上茶邀请道。
柳良和阿秀施施然走到桌前坐下,拿起桌上的茶杯,柳良轻轻抿了一口,缓缓咽下口中的茶水。
噗……………
这茶好难喝啊!阿秀头朝地上喷出茶水说道。
“哈哈,看来女娃不喜欢这茶叶的味道。小友,你感觉如何?”,苏先生阿秀哈哈一笑,又看向柳良问道。
“这茶确实不好,入口苦涩难耐,带有丝丝酸味,没有点滴名茶的馥香浓郁,口鼻生香,唯一可说的是这茶苦味持久,下腹以后慢慢变淡,回味悠长,仿佛人生苦尽甘来”。这是我对此茶的理解,在下对茶没有研究,还望苏先生不要见笑才好。
“小友不必谦虚,虽说你不解茶道,论述也不得要点,但是这茶的特点你却是描述的很好——苦尽甘来。”,苏先生对柳良说道。
顿了顿,苏先生接着说“此茶并不是什么上等名茶,甚至好茶都算不上。这是我在闲暇无事时,去村后面的乾元山外围散心找着的,带回来泡水尝了尝,开始确实苦涩难以入口,没想到多喝几次还喜欢上了”。
“先生情趣别致,品味与常人不同,且听学堂中所讲,观点独到奇特”,柳良开口称赞说。
苏先生听闻此言轻叹一声,“老夫已过花甲之年,年轻时也曾见闻不少,对人情万物有着一些体会,实不足道哉”。
拿起桌上的茶杯轻呷一口,苏先生似乎陷入到了回忆当中。
过了片刻,苏先生回过神。
学堂中我之所以说那些话,是希望那些学生读天下书,不要信天下书。
“先生这话是什么意思?”,柳良很诧异,他观苏先生应是饱学之士,怎么好像对圣人古言有埋怨的意思。
苏先生没有回答,反问柳良一句:“小友认为书中观点有多少是有益的”?
柳良被苏先生的问题吓了一跳,对方提出的问题实在是太大了。这个问题本身也对天下之学包含不敬,圣人孔学也在其中。
要知道孔学是升官入仕的必读的书籍,被推崇为国学,在读书仕子心中重要不可替代。如果他和苏先生的言论流传出去,怕是要被天下人唾骂,甚至杀身大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