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我心中的山水你眼中都看到,我便一步一莲花祈祷。”步步生莲,知音难觅。
这是半壶纱中所作的。后面步步生莲,知音难觅是安宁自己加上去的。
初听这首歌,安宁立即精神振奋,因为他从里边感受了一点佛性。
墨已入水渡一池青花
揽五分红霞采竹回家
悠悠风来埋一地桑麻
一身袈裟把相思放下
十里桃花待嫁的年华
凤冠的珍珠挽进头发
檀香拂过玉镯弄轻纱
空留一盏芽色的清茶
倘若我心中的山水你眼中都看到
我便一步一莲花祈祷
怎知那浮生一片草岁月催人老
风月花鸟一笑尘缘了
十里桃花待嫁的年华
凤冠的珍珠挽进头发
檀香拂过玉镯弄轻纱
空留一盏芽色的清茶
倘若我心中的山水你眼中都看到
我便一步一莲花祈祷
怎知那浮生一片草岁月催人老
风月花鸟一笑尘缘了
倘若我心中的山水你眼中都看到
我便一步一莲花祈祷
怎知那浮生一片草岁月催人老
风月花鸟一笑尘缘了
怎知那浮生一片草岁月催人老
风月花鸟一笑尘缘了
这个歌有很多解读。以上是安宁感觉比较好的一种。
词是好词,演唱的人被称为禅意歌者。
解读歌曲本身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你只能试着去体会。
半壶纱说的是半壶清茶。半壶青茗了相思,一袭轻纱遮红尘。
我觉得这个纱指的是茶叶在水中如纱一样轻飘的感觉。。
古代,着青灯古佛,辅以书,茶,琴,农等雅事,清尘脱俗。
有人讲诗意的生活,禅意的生活,就是指的第三种境界的生活,大意如此。但是也不是。
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或是友情,都来之不易。
所以,大约只能两方兼顾,修禅修心。
半壶纱留在桌上,就如同左脚是红尘,右脚是佛门,左右踌躇,无法两边兼顾一样。
安宁本是道家思维,但是在读禅后,心境似乎与曲暗合了。
这和人生也是一样的解释。
入世半生,就如同饮过半壶纱,还剩下半壶纱。问你喝还是不喝。
各家各饮,各种滋味。
世人一般无法决定自己的前半生,或者难以超脱,大多是糊里糊涂的度过。
这就是人生的特点。
有人讲过,等到你三十岁的时候,才会发现哲学的用处。因为当你忙着忙那的时候,是很难体会禅意的。
过去的就是过去了,人生本来就可以看作进行时,未来时。改掉过去的一些错误的观念,放弃一些执念,留下一些执念。
怎么说呢?就如同,有人愿意理会你,那是缘分,有人不愿意理会你,那也是缘分。
各得各法,不得强求。
证道者,先证自。先把自己证的明明白白,完美无瑕,大道自然显露。
安宁远行,就是证自的过程。然后由我表述出来,他的道便开始显露了。当然,我不表述,他的道也在那里。
自有机缘在里边。
这首歌不仅只是让安宁想起那纱,而是半壶。也就是说里边蕴含的些许佛意,佛性。
一步一莲花祈祷,来源于佛性。
最早的时候,就是佛祖刚出生的时候,除了口吐真言外,还向他的母亲走了七步,步步生莲花。
但是,何为莲花?或者说,莲花有何特别之处?
这里,我们先要回忆并抛弃爱莲说中对莲花的印象,也就是表意。老师可能告诉我们莲花高洁而有用,等等。
莲花被选为佛性的代表物,除了高洁清雅出淤泥而不染之外,还因为莲花是世间百花之中,唯一可以花,果,种子并存的植物。
莲花的花死而根不死,来年又复生,如同人死而魂不灭,不断轮回。
前面的可以理解为佛是花,也是果,更是种子。
说它象征着释迦牟尼“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同驻,这个比较难懂,就如同理解自我,本我,超我一样艰涩难懂,和基督的三位一体一样麻烦。
不过,我们可以简单理解,种子乃因,花乃缘,果就是果。
这里,你又会发现,理解为花乃因,果乃缘,种子为果也可以。或者理解为果乃因,种子为缘,花乃果一样可以说的通。
三是一个奇妙的数字,过去,现在,将来,它不仅可以按时间划分一切,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划分。而且,还有循环往复的特点,这不就是可以理解成三位一体吗?
所以,有时候,复杂的概念,可以赋予给实际的事物再来理解。也就是实践出真知。
释迦牟尼降生后,他父亲给他取名为悉达多,就是说他出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他的父亲是一位国王,出身高贵的悉达多幼年很少有机会出宫,体会世界。
因为他的父亲很爱他,不想让他感受到人间的痛苦和丑陋。
在那个时候,我们要知道,印度是有非常严格的种姓制度的。而且,因为邦国林立,战争频繁,还存在着大量排不上号的贱民和奴隶。
直到有一天,悉达多走出了皇宫,喝完了他的半壶纱以后,见到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也就慢慢走出了他人生中的洞穴。
这个看到世界真实的光的时候,他会为这个行径后悔,还是体悟到了他的半壶纱的心境呢?
悉达多,见到了苦,但是他从未体悟过,所以等他回宫思考以后,毅然放弃了皇宫优越的生活,和他深爱的妻子。他偷偷跑掉加入了苦行的行列。
在苦行的七八年里,他确确实实体悟到了苦,生也苦,活也苦,死也苦,人生皆苦。
然而,我觉得,对于有佛性的来讲,生也乐,活也乐,死也乐。人生苦乐皆平常。
所以,悉达多突然有一天体悟到这一点,于是放弃了片面的苦修。进入了一种平衡中庸的状态。
这里,说片面,其实是想说人生为苦,禅为乐。所以,两者结合才好。
这种平衡中庸的状态,使悉达多在体悟和心悟的状态中取得了一个平衡。
这里平衡只是一个身体和灵魂取得妥协的一个低级的状态。
所以,悉达多在菩提树下打败俗世纠缠和心魔之后,也就是心智大开之后成佛了。
他确实抛却了尘俗,达到了无的状态。这样,才能从证自的过程,变成证道的过程。
证自乃小道,就如同小乘佛教,证道乃大道,就如同大乘佛教。
无生有,大道才相随而生。
扯远了,但是其实并不远。
还有一个很有寓意的名字,就是易初莲花。
这个是一个超市的名字。是世界五百强泰国正大集团下属的企业。
正大创始人谢易初是一名泰籍华人,莲花是泰国的国花。
泰国是一个佛教盛行的国家,取这个名字,就是为了体现要追求社会和事业的共同发展。
易,周易,中华的瑰宝。我们不能认为易完全是道家的思想,因为易演百家,而且这里名字易初莲花不就证明了也演化了佛家,不是吗?
所以,易初,正是佛性,也就是大道诞生的那一刻。
步步生莲,我们降生,正是为了返回洞穴,守护,救赎众生。
我们只要带着易初的心,便能保持好它的全能性,我们所走的每一步,也就可以步步生莲。
倘若你具有了神性,也就是佛心,那么你心中的山水,世人还未看到,你还会一步一莲花的祈祷吗?至少安宁会。
不负如来不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