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汤汤的皇家围猎由皇帝起头,其随行皇子及各世家子弟均可参与。六日已过,皇上有令,打猎之数由各家合计,再除以人头,方知各家之均。待狩猎过后,将依照各家均数而赏,不得有误。
几日下来,一切既定的规程也进行得井然有序,并未因为亲兵营和后军的二次接手显出了任何的杂乱,这倒是让夏帝极为满意,当日便宣了阮禾去皇营中叙话。阮禾做事一向是深思熟虑,一丝不苟,但却也并非不知变通之人。此次他将围猎之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在圣上心里,也终究是多多少少打消了些许顾虑--朝廷需要贤才,但若论德论才,能佐事,知礼法,通分寸足矣。通晓古今者,当晓扬善惩恶为清,知人善用为明;用人不疑为信,并肩相过为义;赏罚分明为度,谦诚并持为量。此不仅是用于君子之谈,在另一种程度上,更是对君主之束。
不过我看咱们的这个君主,倒是一个也没占。直到傍晚时分,阮禾才从得以从皇营中抽身。他一边走下山坡,一边在心中如此之想。不过他纵使忠义直爽,也只是在心中将此念头一闪而过--无人能改变他,正如也无人能改变自己。
一路上恍神之间,他也走回了自己的营帐。只见言桢坐在里面,正翻着什么东西。他的耳朵一向灵敏,什么风吹草动都瞒不过他。听见外面轻微的脚步声,他倏地站起身来,冲着身后的人笑了笑。“阮帅,你回来了。”
阮禾“嗯”了一声,随即便坐了下来,拎起茶壶往杯中倒了点茶,像喝酒一般一饮而尽。“吃饭了吗?”他漫不经心地对一旁站着的言桢说,言桢点了点头,蹲下身来,从木桌下掏出了一袋东西。营帐里虽有些许灯火,却仍是昏暗无比,阮禾接过那袋东西,放到眼皮底下细细地看,才终于看清楚那是一包牛肉。
“这是你带过来的?怎么自己没吃?”阮禾没有打开,捏着袋子的手放了下来,直直地看着眼前的年轻人。看到他疑虑不解,言桢便解释道:“我吃过了。只是想着阮帅这几日为了围猎的事处处上心,况且明日一早还要护送圣驾回京,路上车马劳顿,也定是没有时间休整。就算是一个副将对主帅尽的一点本分吧。”说罢,他望向阮禾的眼神,见他迟迟不动,又浅浅地扬了扬嘴角,“阮帅不必担心,你我相识多年,你知道我的为人,是断不会害你的。”
听到后面一句话,阮禾的脸色终于变了变,他有些尴尬地低下头,手不住地摩挲着手中的袋子,似乎在为质疑朋友的一番好心而愧疚。气氛凝固了许久,堂堂的一军主帅才断断续续地开口说:“我我并非这个意思只是自从军之后,已经再无人会如此关心我了。”
他的语气缓慢而又有力,似隐忍着许多不可言的情绪,却永远也不会得到释放。言桢怔怔地看着他这幅样子,忽然就鼻头一酸,泪从眼眶中缓缓渗出。阮禾见他不说话,便抬起头来,却猛然对上一双失神的眸子。他也算是沙场铁将,见过将士倒下时的绝望与无助,见过剑口穿心的撕心裂肺,也见过使命未归的人痛心而彷徨地凝噎,却从未见过眼前这幅情景。他甚至不知该如何形容,那双眼睛清晰而迷茫,哀伤却庆幸,似有被遮掩的光,层层叠叠地透过黑暗,奔涌而来。
言桢放低身子,慢慢地跪了下来,冲着阮禾磕了一个头。阮禾却不知所措地看着他这幅模样,忙放下手中之物,走上前去将他扶起。“言桢,你好歹也是副帅,男儿之身怎可轻易为我下跪?有什么事快起来说!”言桢不重,甚至可以说是很轻,可阮禾拉了几下却仍没有将他拉起。言桢抬起头来,挣开了阮禾的手。
“阮帅,今日有一言,你必得听我讲完。”
阮禾见他如此,也不便再拒,但他仍旧做出要将言桢扶起的举动。“你是我的副将,品级不比我差多少,按道理若无要紧之事,你不可向我行此大礼。我知你有言在先,但若你执意跪着讲完这一切,我便也只得同你一起。否则你如此跪在我面前,即便我能够听进你之所言,心中也必定卸不下负担。接下来的事你无须多虑,只当为我也想一想,如何?”
言桢犹豫片刻,终于还是缓缓站起了身,重新坐在了阮禾面前。
“阮帅与我相识三年,在此之前却并不算深交,以阮帅之智,想必对我之举也定存疑虑。一来,我一向敬重阮帅为人。为人君子,做事有度,替人思虑,本分谋事,从不耍些阴诡之计。论品论德,阮帅都当是军中之标榜。这不仅仅是我一人之意,也是阮帅之下所有的将士之意。”言桢信誓旦旦地冲着他说。阮禾坐在对面,看似无感,实则内心已经十分惊讶。他素来独来独往,行事颇为孤僻。纵然知道自己行事如何,却也从不知他人之见。言桢如此一说,倒是让他觉得有了些许安慰。只要有人信任他,愿意追随他,即便赴汤蹈火,他也觉得值得。
“其二,也算是我的一点私心吧,”言桢顿了顿,继续往下说着。“阮帅的行事为人,与我的长兄实在相像。”他终于还是艰难地将这句无法启齿的话说了出来。
言桢口中的长兄,便是他最亲的大哥言朗--几年前曾是承坚军的前锋副帅。远立十七年,在与宁宋的背水一战中身亡。他的背上插了三支箭,蔓延出来的血几乎浸透了他的戎装,他随身携带的佩剑,却从未离开过他手中一步。那时言桢正因要事盘桓在大晋都城永阳,匆匆赶回时,却再未能见上言朗一面。言桢的父母早亡,是言朗还在孩童的时候,就一步一步地照顾他,将他拉扯大。他对言朗的感情,可谓是这世上任何人都无法比拟。
那年言朗只有二十七岁。
之后的许多日日夜夜,每当言桢从梦里惊醒,眼前总会浮现出言朗出征之前的笑脸。他使劲地摇头,而那幅情景却始终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在床边蹲下身来,躲在黑暗的被褥中颤抖着,也不断地啜泣着。有时哭了一个晚上,哭得累了,便倒在地上睡着了。也只有在梦里,他才能再见到那个永远不可能再放下的人。
言桢的语气有些哽咽:“副将并非有意冒犯阮帅。只是方才阮帅略微思索的样子,确实是像极了长兄。四年多了,长兄仍然是我的软肋,无论如今的生活如何,我都始终忘不掉从前的痛楚。不过今日将肺腑之言全与阮帅说出,我也算是痛快了。多谢阮帅,繁忙之余,还愿意倾听我这个副将说些无关紧要之事。”言桢稍稍恢复了一点平静,站起身来,又朝着阮禾端端正正地行了个礼。
阮禾轻笑了两声,言桢惊讶地抬起头来看着他。只见他也站起身来,走上前去拍了拍言桢的肩膀,“小子,你这样说,看来还是没有把我当成你的长兄。哪有对长兄如此客气的?”
言桢愣在了原地,眼中却逐渐明亮了起来,似黑暗中的星辰熠熠发亮。阮禾搭在他肩上的手并未放下,反而更加用力地拍了拍。他看着对面那个在他看来,还仅仅能被称为孩子的副将。他从不知这样一个外表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孩子,也有如此难以忘怀的过去和难言之隐。
看来我到底还是把自己的苦楚想得太重了,他在心里默默地谴责了自己一番,谁又会比我轻松半分呢?
“你既视我为友,又将我当作兄长般吐露心事,毫不隐瞒,我自然也当有所回应。”
“叫一声阮兄,可好?”
谁也未可知,在钦山的最后一晚,言桢的心中,曾有一束烟花,在浩瀚波澜的星辰里绽开,虽未及沿途所有的黑暗,却也足以照亮他眼前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