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一看,说话之人并非旁人,正是西凉刺史董卓。何太后早就有要岑枫继任大将军之位,便道:“卿就是西凉刺史董仲颖吗?”董卓躬身道:“正是卑职。”何太后面有不悦之色,冷然道:“哀家听说日前钟颖在征讨黄巾贼之际,屡屡战败,可有此事?”董卓一阵冷汗,正要答辩,何太后接着道:“孝长乃是我兄长最器重之人,哀家要收他做兄弟,这样一来总可以继任大将军之职了吧。”众人更是吃惊,岑枫也没有料到,这何太后闺名何婉灵,看上去也就是二十四五岁年纪,生下少帝刘辨之后却也不是显老,却也国色天香。岑枫赶忙拜倒,道:“多谢太后恩典。”何婉灵大喜,道:“有功者皆有封赏,退朝吧。”众官高呼万岁,便退了下去。
岑枫与王允回归司徒府上,貂蝉和月儿为二人奉上茶来。王允首先向岑枫贺喜,道:“恭喜孝长,年纪轻轻居然位居老夫之上,真是英雄出少年啊。”岑枫忙到:“哪里哪里,孝长只是微尽绵薄之力,为大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王允站起身来,向岑枫道:“孝长……不,大将军。”说罢便要跪下,岑枫哪里能让他跪下,赶忙伸手相搀。忽然管家走了过来,向岑枫道:“公子,太后请您进宫,说有要事相商。”
岑枫心中大疑,一时也想不到有什么事,便答应了一声,出了司徒府往永乐宫而去。岑枫进了皇宫,左转右转便到了何婉灵的寝宫。要是按照汉朝的制度,一般大臣是不得擅入后宫,但是岑枫现在身份不同了,是太后的弟弟国舅爷,官拜大将军,因此羽林军没有拦他。
岑枫见殿门外有两名宫女,其中一个像是病了,满头大汗。岑枫来到近前,两个宫女赶忙拜倒,道:“拜见大将军。”岑枫道:“我奉太后之命前来,快去回禀一声吧。”两个宫女应了一声,另一个宫女转身进入寝宫,那个病了的宫女退立一旁。岑枫问道:“你病了?”那个宫女赶忙又跪了下来,低头道:“奴婢……奴婢没事……”岑枫笑道:“你别怕,抬起头来。”那个宫女愣了一愣,慢慢抬起头来,只见她有十六七岁年纪,虽然满头大汗,可是却一脸娇媚,也是漂亮。
岑枫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如意。”那个宫女低声说道,此时她说话的声音已经是有气无力了。岑枫点了点头,道:“你先退下休息去罢,太后这边我来说。”如意抬头看着岑枫,一脸感激之情,柔声道:“多谢大人,多谢大人。”说罢便慢慢站起身来,踉踉跄跄向自己的住处去了。岑枫笑了笑,忽听殿门一开,另一个宫女出了来,道:“太后娘娘有请国舅爷。”岑枫点了点头,迈步进了寝宫,他从来没有进过女人的闺房,更别说是太后的寝宫了。只见何婉灵正坐在自己的床榻之上,一脸愁容。岑枫见了太后,赶忙跪倒道:“微臣参见太后。”何婉灵听是岑枫的声音,全身一震,转过脸来道:“你来啦,快些坐吧。”岑枫在桌旁坐了下来,问道:“不知太后娘娘唤我何事?”何婉灵假意不悦道:“你我现在已是姐弟,孝长可称我为姐姐。”
岑枫无奈,道:“不知姐姐唤我来何事?”何婉灵这才叹道:“姐姐这次来就是要告诉你,刚才宫里人查点宫中,不见了传国玉玺。哀家甚是苦恼,不知弟有何计较?”岑枫这才想起,书中所写自十常侍之乱后,传国玉玺便不见了。何婉灵又道:“你应该知道传国玉玺的来历罢。”岑枫点了点头,道:“我知道,玺是始出于周,到了周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传说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他便将此璞玉献于楚厉王,厉王不识此宝,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玉,武王亦是不识,仍以前罪断去右足。直到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哭至眼泪干涸,流出血泪。文王甚奇,便命人剖开璞石,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何婉灵吃了一惊,想不到岑枫居然知道这等故事,问道:“这等故事哀家都不晓得,后来呢?”
岑枫暗暗得意,接着又道:“后来楚相昭阳败魏,楚威王将和氏璧赐于昭阳。一日昭阳与府上宾客游览赤山,应席中应众人之请,出璧传视。其时山下深潭有丈许长大鱼及无数小鱼跃出水面,众人争睹奇迹,及至散席,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何婉灵听的入神,竟也不由得“啊”了一声。
岑枫笑道:“后来赵国太监缪贤偶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占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五城请易壁,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数十年后,秦灭赵,和氏璧终于落入秦国。”何婉灵点头道:“不错,以后哀家便知道了,秦王嬴政一统六国,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做玉玺,刻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代代相传。”
岑枫又道:“后来高祖入咸阳,秦王子婴献玉玺,高祖遂以此宝随身佩戴,并代代相受,号曰‘汉传国玺’。前朝末年,王莽篡位,遣弟北阳侯王舜入长乐宫索玺,孝元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光武得此宝于宜阳,传位至今。”何婉灵甚是吃惊,道:“想不到兄弟你既然知道这么多。”岑枫暗暗发笑,心道:“嘿嘿,我知道的还不只是这些呢,你又怎么知晓?”
但他也不能说出来,这是泄漏天机之事。后来就是董卓焚烧洛阳,孙坚得到了玉玺,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谁知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好运,不久阵亡岘山。袁术乘孙坚之妻归乡之机,派兵于半路截得玉玺称帝。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又被荆州刺史徐璆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后来晋帝司马炎得玺,怀帝年间王弥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并得传国玺。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胡嵩宁被靳杀死,也未敢接受。不久靳准被杀,其北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刘曜。
后来石勒攻杀刘曜,得传国玺,在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夺玺,传子冉智。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而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军蒋干手中赚得玉玺,遣都护何融怀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军谢尚,谢尚又送至建康,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
后来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宋。后历齐、梁,至梁简文帝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侯景兵败,部下侯子鉴定其玺,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将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永行北子晋智乃以传国玺献陈武帝。隋文帝灭陈,一统华夏,传国玺遂入隋宫,隋炀帝被缢杀,宇文化兵败后,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到得唐太宗贞观初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萧后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唐朝末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自焚,于是传国玉玺失踪。
再后来到了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传国玺”不断问世,真真假假,难以分辨。宋哲宗时,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掘地得一宝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次年送至京师,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三十年后,金俘徽宗、钦宗二帝,宝玺也被金人掳去。
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政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一块宝玉托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后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又经监察御史杨桓辩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是被确认为秦玺。但伯颜曾将元朝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明太祖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他听说元朝得到过传国玺,并已被元顺帝携逃大漠以北时,便不惜遣徐达带兵数十万入漠北,以夺回此宝。大臣解缙还为此上表请罢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后来李文忠二次远征,俘虏了元后妃和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玺,但却未见传国玺的踪影。
某年,在漠北地带,有一位牧羊人见一只绵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挖开一看,发现下面埋着一块晶莹碧透玉玺。他将它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也鉴定为“传国玺”。消息传到漠南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后裔,早怀恢复祖业之志,一闻此讯,即率二十万大军来攻,经过一场血战,果然夺得玉玺。
清天聪九年,皇太极派他的弟弟多尔衮西征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玺投降。但皇太极得玺一看,才见上面刻的是“制诰之宝”四字。原来不是秦玺,而是汉元帝命昭君和番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可是,皇太极还是对外宣称他得了传国玺,并正式改国号为“清”。清朝乾隆年间,紫禁城内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玺,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宫中一直说它是传国玺。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皇宫,他带出皇宫的惟一一方玉玺,也就是皇太极所得的这方刻有“制诰之宝”的玉玺。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可惜未得。溥仪从伪满洲国皇帝变成战犯押往前苏联,又转押回国,这玺都一直放在他随身皮箱的夹层中。直到抚顺战犯所,在共产党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这颗宝玺交给了国家。遗憾的是这并不是那和氏璧所做成的玉玺。
现在宫中丢失的传国玉玺,何婉灵甚是不安,道:“此物乃是大汉的至宝,代表了大汉的气数。玉玺在,千秋万世;玉玺失,则气数殆尽啊!”岑枫安慰道:“姐姐权且安心,此事交给我吧,弟弟我定会找到玉玺。”何婉灵闻听此话,甚是高兴,道:“那就交给弟弟你了。”岑枫点了点头,脱口而出道:“no prob。”何婉灵一愣,问道:“弟弟你说什么?”岑枫这才意识到自己说了英语,忙打了个哈哈,道:“啊哈,我说就交给我吧。”
何婉灵点了点头,问道:“今日朝上我看董卓欲对孝长不敬,你看呢?”岑枫道:“我看董卓为人飞扬跋扈,不可久留。”何太后正自沉吟,忽听殿外宫女道:“启禀娘娘,西凉刺史董卓求……”见字还没有说出,门就已经开了,只见董卓大步闯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