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站地图 完本小说 创建桌面快捷
浏览记录

*提示:浏览记录仅放置最近浏览的10本书籍

浏览记录是空的
访客登录   免费注册  
  • 六妙笔阁
  • 玄幻魔法
  • 武侠修真
  • 都市言情
  • 历史军事
  • 侦探推理
  • 网游动漫
  • 科幻小说
  • 恐怖灵异
  • 散文诗词
  • 其他类型
  • 排行榜
搜小说:
位置:  >   六妙笔阁 > 玄记 > 11、朝臣大礼议

《玄记》 11、朝臣大礼议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订阅本书 内容报错 更新慢了
  • 背景:
  • 字体大小:
  • 字体颜色:
  • 滚动速度: 快 中 慢
    看m章…节

    杨廷和走了,这个嘉靖皇帝提升皇权道路的最大绊脚石没有了。天子尊亲大礼,又提了议事日程。此前朝堂讨论的是,如何恭迎兴国太妃进京,如何为她加封尊号的问题。当时大学士毛纪,提出了一个较为中和的建议,那就是在嘉靖皇帝生身父母的尊号前面,加“本生”二字。称嘉靖皇帝的已故父亲兴献帝,为“本生父献皇帝”称嘉靖皇帝的母亲兴国太妃,为“本生圣母皇太后”。这样的尊号不但显示了兴献王夫妇的尊崇,还不失皇统大伦。此一次朝议,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第一个发言的就张孚敬,此时的张孚敬已经不再是礼部侍郎,他早已荣升为了礼部尚书。礼部的职责就是典守礼乐,嘉靖皇帝为父母加尊号的事宜又名“大礼议”,礼部官员是对此最有发言权的人。张孚敬说道:“启奏陛下,陛下诏谕让众臣廷议,大家却相视而默声,没有谁敢抢先请奏。若是惧怕强势所压,才屈理复合,这最终必会贻误陛下之大孝。为臣者怎能置天子之父母于不顾?臣认为,本生父献皇帝和本生圣母皇太后的尊号,应该去掉本生二字。若是不去掉这本生之称,后世人仍然会认为陛下是过继给了孝宗皇帝。加本生二字的尊号,是礼官在欺蔽普天下之人,也是在欺蔽皇帝我主。”

    翰林院编修王思还兼任着嘉靖皇帝的经筵讲官,经筵讲官也就皇帝的家教老师。此人满腹书生之气,当仁不让才是他的真性情。王思跨出列班说道:“启奏皇,兄终弟及乃是太祖高皇帝的明训,皇继武宗皇帝之位,已经表明了皇是武宗皇帝的亲弟弟。因此,皇本应当称孝宗皇帝为皇考,以此来表明自己专意于正统。这本生二字的用意就在于表明统续所系,去本生乃是变乱宗庙、离间宫闱。望陛下圣明,将其不忠之臣除去,以戒庙堂之奸佞。”

    另一个翰林院编修叫王相,听到自己部门的同僚如此说,当然要前帮腔了。等王思义正词严地奏述完毕,王相走出队列说道:“启奏陛下,陛下称孝宗皇帝为称皇考、称张太后为圣母,已经五年有余矣。而今却要更正此前的诏谕,臣为陛下担心,如此这般,陛下是否会因此而难以取信于天下?”

    吏部员外郎方献夫走前去说道:“启奏陛下,陛下入继大统而并非为人之后。大宗乃是至尊正统,当然不可断绝。因此,皇室小宗可以入继大宗。不过,从未有过绝人之后,而入继大宗者。而今兴献帝只有陛下这么一个王子,如果绝其后,只是为了让孝宗皇帝有继,这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呢?再者说,为人后者,需要为父者,曾经立他为子。为子者,也需要曾经服侍过父亲才是。而今,孝宗皇帝有儿子武宗皇帝,当今圣也不曾给孝宗服三年之丧。如果强要圣称孝宗为皇考,难道这不正是违背了名副其实的信义吗?”

    吏部尚书桂萼听到自己的手都这么说了,他再不开腔,风头儿可是就要被人家给抢去了。桂萼不敢再犹豫,他赶忙走出来请奏:“启奏皇,兴献皇帝与兴献太后的尊号前面,的确不可另加本生二字。陛下应当称孝宗皇帝为皇伯考,称武宗皇帝为皇长兄。陛下称兴献皇帝本当为皇考,并且应该别立宗庙于大内朝夕供奉。兴献太后本是圣母,也应当称圣母皇太后。虽说张太后也是圣母皇太后,为了彰示区别,陛下可以称皇伯母为昭圣皇太后。圣母皇太后,昭圣皇太后,如此一来,二位皇太后焕然分明。”

    那个嗓音尖细的严嵩,悉心地注意着朝堂的风向。本来的旋风已经明显地刮向了一边,严嵩在心中早已准备好了总结性的发言。此时的严嵩也不再是国子监祭酒的身份了,他已经荣升为礼部右侍郎的官职。严嵩走出队列启奏道:“臣附议。启奏陛下,女宿星临凡乃天降祥瑞也,天意已明着实不可违逆。女宿当值不但预示着一女身贵名显,还有利于兴建陵寝宗庙。以此天象看来,兴献皇帝和兴献太后尊号前面的本生二字,实在是多余。那不仅仅有违天意,还会引起众人的非议。皇就应该称孝宗为皇伯,因为事实本来如此。皇毫无疑义地应该称兴献帝为皇考,并且还需要对兴献帝,别立世庙而祀之。只有如此,才能为天下之父子大伦、君臣大义立下楷模。恳请皇下旨,众位公卿将翘首以待。”

    说道此嘉靖朱厚熜应该彻底满意了,那些见风使舵者、溜须拍马者,已经帮自己把什么都想好了。连先前提出的“本生”二字也省了。不但将朱厚熜的母亲兴国太妃,称呼为圣母皇太后。还要将他已经逝去的父亲兴献王,加封为兴献皇帝。对于张太后,则是要改称为“昭圣皇太后”以于区别。这些人实在是思虑的周详呀。

    嘉靖皇帝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他说道:“既然是廷议,就需要各位公卿襟怀坦荡地畅心商议。众位能够各抒己见、开诚布公,朕的心中很是满意。诸位说了这么多,朕想给诸位读一份奏疏,让大家听听。”朱厚熜向随侍太监黄锦,打了一个手势。黄锦拿出一份奏疏开始高声朗读:“臣闻非天子不议礼,天下有道礼乐自天子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以皇叔父、皇叔母不正之名决不可称,大伦正则大礼定矣。母以子贵,尊与父同,则圣考不失其为父,圣母不失其为母矣。恭请皇奋然裁断,揭示父子之大伦,明告中外。”

    黄锦读毕,嘉靖又说道:“将那一份奏疏也读给大家听听。”黄锦又拿出一份奏疏诵读起来:“人君为治,必本于孝道圣人论政,必先于正名。孝在于笃亲,而名贵于循其实。自古及今,未有外此而能化成天下者也。当今圣本宪宗皇帝之孙、孝宗皇帝之侄、兴献皇帝之子。逮皇兄武宗皇帝宾之日,仰遵太祖高皇帝兄终弟及之训,属以伦序当立。当今皇帝奉皇兄遗命,入奉宗祧,不可疑矣。”

    黄锦读完了这两封奏疏,嘉靖皇帝说道:“各位公卿可知道这是谁的奏疏吗?估计你们猜不出来,这第一本是楚王朱荣给朕的奏疏,第二本是枣阳王朱祐楒给朕的奏疏。还有其他奏疏在此就不再诵读了。朱荣是朕的爷爷,朱祐楒是朕的叔叔。他们不但都是宗室,而且还都是前辈。如此来看,朕尊奉双亲有违祖宗之训诫吗?应当速改此礼,去掉兴献帝后尊号之中的本生二字。卿等不可再言,尔辈心中无君,其欲使朕亦无父母乎?着即给兴献皇帝尊号为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庙号睿宗给兴献太后尊号为章圣慈仁皇太后,恭称圣母皇太后。尊皇伯母为昭圣恭安康惠慈寿皇太后。”

    嘉靖皇帝说完就走进内殿去了,太监黄锦清亮唱响“无事退朝”。文武百官跪地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大礼议之争,到此好像是圆满完结了。朱厚熜胜利了,以杨廷和为首的反对派失败而告终。

    文武百官从奉天门下朝,左转经左顺门走出。按照平素的情况,这些人走东华门各回各部,也就各忙各的去了。今日却有所不同。因为多年来的君臣之争,如果大家就此默不作声,这件事也就算是尘埃落定了。这不仅仅是显示了皇权的加强,最重要的是区分出了胜负的双方。皇权的加强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无所谓的,因为那本来就是应该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权时代的一切权力,本身就都属于皇帝。

    懒惰的皇帝没有心思把持皇权,大家可以顺便捡个漏儿、捞点儿好处。那些勤快的帝王重视权力胜过自己生命,权力自然也就要收回去了。如果仅仅皇帝一个人胜利了,那么输家就是除了皇帝以外的所有人。所有人都是输家,一同起落也就没有什么输与不输可言。但是,官场派系之间胜负就不一样了。

    派系党争之间的胜负,则是一部分人的输,与一部分人的赢。在皇权时代的官场斗争中,输家一派不但是意味着毁掉了前程,还可能预示着性命不保。因而,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的说辞那神圣庄严的金銮殿之内,实际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这个说法一点儿也不夸张,此次失败的不只是内阁首辅杨廷和一个人,跟着他倒下的将会是一大批裙带相连的官员。走了一个杨廷和,这条已经失去了脑袋的百足之虫,虽死而不僵。他们要最后一搏,或许他们不只是为了那一点回光返照。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小提示: 按←键返回上一页,按→键进入上一页,您还可以 加入书签

阅读提示:
1、本站会员登录后,将免费体会到最顺畅的阅读方式[最少广告]。
2、注册本站会员,将《玄记》加入书架,可以通过书架更快的了解更新信息。
3、免费小说《玄记》 11、朝臣大礼议所描述的内容只是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的立场无关,本站只为广大用户提供阅读平台。
  • 站长推荐
  • 猜你喜欢
  • 夏季遇见你 连载中图标 夏季遇见你
  • 八荒诛魔 连载中图标 八荒诛魔
  • 二次元萌娘主神 连载中图标 二次元萌娘主神
  • 神话时代大召唤 连载中图标 神话时代大召唤
  • 八荒界域 连载中图标 八荒界域
  • 永恒纪元之成神之路 连载中图标 永恒纪元之成神之路
  • 至尊鬼主:狼性邪君,吃上瘾 连载中图标 至尊鬼主:狼性邪君,吃上瘾
  • 营销号成真了 连载中图标 营销号成真了
  • 英雄联盟狂神外挂系统 连载中图标 英雄联盟狂神外挂系统
  • 绝世神偷:傻子三小姐 连载中图标 绝世神偷:傻子三小姐
  • 重生之倾情路漫漫 连载中图标 重生之倾情路漫漫
  • 错天下 连载中图标 错天下

本小说站所有小说、评论均为网友更新!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行为,与本小说站(http://www.6mbg.com)立场无关!
本站所有小说的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或是含有非法内容,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谢谢!
Copyright © 2016-2019 Www.6mbg.Com 六妙笔阁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