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gua=&ot;java&ot;sr=&ot;/gaga/pa-tprightjs&ot;>
在书摊上买的一堆图书中,一本《古文观止》对我影响最大。在高中三年中,我基本不听语文课,埋头研究起《古文观止》。刚开始,一些词语、语句看得不明白,对照译文来读,一遍又一遍,里边的文章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高兴的时候、悲伤的时候、骄傲的时候、苦恼的时候、任何时候,翻开《古文观止》,最好在无人的地方,高声朗诵几篇其中的文章,只觉得神清气爽、怡然自得。
高中毕业的时候,《古文观止》不知被我翻了多少遍,纸张快烂了。至今,其中的许多篇目,我还烂熟于胸、倒背如流。我班的语文老师,不再是大条所说的可以为之献身的林老师,换成了一脸幽怨的李老师。李老师长着一张幽怨的脸,跟古诗词里的思人怨妇的形象极为贴近,她对我上课不听讲极为容忍,在看到我在研究《古文观止》之后。
语文成绩,我在年段数一数二,只有余蘅芜可以跟我较量一下。高考的时候,我的语文成绩排在年段第一,还记得,那年高考语文试卷古文课外阅读题选用的是明朝宋濂的《送天台陈庭学序》,我是跳过文章阅读直接看问题作答的,那篇序文我研究过了。我一直认为,应付高考,学好《古文观止》和我前文提到的《高中知识记忆手册(语文)》这两本书足矣。
在《古文观止》之外,我还看了许多闲书,关于哲学、文学、历史、军事、旅游等等,印象深刻的多为哲学类的作品,比如: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周国平的《风中的纸屑》。限于当时的条件,可阅读到的书籍数量不多,但我尝到了阅读的甜头,以至于狂热得对大学的图书馆产生一种莫名的向往。余蘅芜,也是贝塔斯曼的会员,她执拗地一定要购买正版的图书,她说那是对作者的尊重。我对她肃然起敬,可是我还是会去逛书摊、买盗版图书,我觉得那些作者不会怪罪我这样的穷书生的。我买了正版的图书,会跟余蘅芜交换着阅读,资源共享,好书要配好读者。
如果在大家都忙于赌博的时候,我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看书,那就显得过于离群索居。生活千变万化,我们在某一时刻分属于两个世界,在某一时刻又交叉在同一个世界。舍友不定期组织喝酒,每个人交点钱,在宿舍,人均两瓶啤酒,一些卤料、零食;在外面小炒店,上盘菜,也是两瓶啤酒。高中的大多数的玩乐,有节制,像赌博、喝酒、恋爱、上网等。只有个别的同学没有节制,赌博把整月的生活费输光了、借钱度日,喝酒喝到醉、不省人事,恋爱在外面租房子同居、偷吃禁果,上网形成网瘾、无法自拔。在尝试那些大人做的事情,每个小孩都应当小心翼翼。
我们是一群摸石头过河的人,在半大不大的年纪。我在张扬之后归于内敛,那样的年纪,接触外面的新事物就像磁石吸铁一样,我喜欢安静地反观自己的内心,用长长的一段时间思考着意义、美丑之类的问题,在喧闹和嘈杂的学校,在平静如水的岁月。有些问题,我想通了,有些问题,我一直在追寻答案。时间和空间像一只瓶子,我要在里面装上我的人生轨迹。我知道,过程比结果重要,或者说,过程便是结果。
主任喜欢大一年级的学姐,学姐毕业的时候,我们劝他去表白,他没有勇气,他看了学姐两年,学姐一无所知。对于学姐来说,主任从来不曾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对于主任来说,学姐却是他青春时期的女神。你说,主任看学姐,和我看书,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每个人都有一个瓶子,你装上什么,瓶子里就是什么。
学姐走后,主任喜欢班上的方彤同学,方彤本来跟我关系不错。有一天,主任看见方彤要我唱《勇气》给她听,主任说方彤喜欢我。从那之后,我有意地疏远她,她向我打招呼,我连礼貌地回复也没有。不久之后,方彤和另一个同学恋爱的关系确立了。我问主任向方彤表白过吗?主任一脸懊悔的摇摇头。高中三年,他先后暗恋了3位女生,都没有向她们表白过。亏得主任也参加了赌博。我觉得,他没有一点赌徒的样子,既然喜欢就去表白,赌一把试一试嘛。
我小舅说,赌博不怕输,怕输不赌博。道理很简单,执行起来困难重重,不然整个东星乡怎么唯有我小舅一辈子赌博屹立不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