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年后,唐代的柳宗元才正式写了《天对》,把它概括为 122 条,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逐个作了诠释和回答。
当然,到了唐代,经过了千年的发展,柳才子已经能正确回答屈子的某些问题了。
在《天对》中,柳宗元回答了一些本质的宇宙性问题。
最本质的问题就是:天是什么
按照中国古代神秘哲学的看法,天是神灵、上帝。宇宙间的一切,是上帝神灵创造的。
柳宗元从元气一元论的自然哲学观出发,彻底否定了上帝神灵说。他在《天对》中的回答是:“曶黑晰眇,往来屯屯,庞昧革化,惟元气存,而何为焉!”
柳宗元认为:日月昼夜,交替运行,永不停息,宇宙从蒙昧混浊的状态变化发展产生万物,只是 因为有元气存在的缘故,哪里是由谁造成的呢
在柳宗元眼里,天是自营自成的自然界,是宇宙,不是虚无缥缈的神。天是物质的天,是客观存在的天,没有意识,没有感知。天并不是谁经营创造的,而是由元气的无限积聚而形成的。
元气是一切自然现象发生之源,一切自然现象统一于元气。这一思想从根本上否认了造物主的存在,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表示了鲜明无神论立场。
关于太阳出没和昼夜变化,屈原根据传说,对太阳出没、昼夜变化提出出自汤谷次于蒙汜的设想,并提出了自明及晦所行几里的疑问。
柳宗元从地动说的观点出发,认为太阳既不出自汤谷,也不次于蒙汜,它没有升起和没落的地方。而是:辐旋南画,轴奠于北。孰彼有出次,唯汝方之侧。平施旁运,恶有谷汜。
柳宗元认为:太阳的出没,是由于大地在围绕太阳转的过程中,大地对着太阳的时候就是白天,背着太阳的时候就是黑夜。大地绕太阳转是永恒的,从不间断的,不能用里去计算。所以说:“当焉为明,不逮为晦。度引久穷,不可以里。”
据此,柳宗元又驳斥了传说中白天是打开天门,黑夜是关闭天门的荒谬说法,并指出:“明焉非辟,晦焉非藏。孰旦孰幽,缪缠于经。”
柳宗元认为:昼夜交替出现,不是天门的打开与关闭,而是大地绕太阳运转的结果。这个认识,是从宇宙本身存在出发认识宇宙,没有掺杂神怪之见,无论是在千年前的唐代,或是科学发达的今天,都不失它的科学光彩。当然,由于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局限,当年“不可以里”计,而今天则是可以计算其距离的。
关于月亮的死而复生,屈原质疑:传说月亮每月生一次死一次,月亮有什么功德本领,能死而复生,它腹中怀着兔子有什么好处。屈原诘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对这一传说,柳宗元坚决否定。
柳宗元认为:之所以产生月亮死而复生的传说,是因为人们没有弄清楚月亮和太阳之间的关系。实际的情况是,太阳光强烈无比,当月亮逼近太阳时,人们看不到月亮;远离太阳时,人们处于月亮与太阳之间,就能看到月亮,这就使人感到月亮每月有死而复生的现象。至于月亮腹中的兔子,那是月亮本身缺损所造成的阴影,这种阴影形状象兔子,人们就错误地认为月亮腹中有兔子了。
关于天气冷暖变易和下雨,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柳宗元也用元气论的观点对其解释。
柳宗元认为:之所以有冷暖和冷暖交替这种自然现象,主要是元气流动的结果。元气缓慢地流动,就造成炎热的天气,迅速地流动,就造成寒冷的天气,元气流动的速度的变易,就出现夏暑冬寒的冷热现象。这就是柳子在《天对》中说的:“清温燠寒,迭出于时。时之丕革,由是而门。”
关于下雨这一现象,柳宗元认为:那是元气阴阳变化的结果。当阳气(元气分阴阳两种)沉于下,就会变成干燥炎热之气上升,阴气又蒸发,这种阴阳二气的变化就导致下雨。阳潜而爨,阴蒸而雨。并不是所谓雨神萍翳呼号的结果。
如此等等的自然现象,柳宗元在《天对》中勇敢地开展了对神秘哲学的批判,坚持客观的、物质的自然哲学立场,努力运用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去把握和答疑。
关于“一以统同”的命题。柳宗元在《天对》里提出:“合焉者三,一以统同。吁炎吹冷,交错而动。”
其意是说:阴、阳、天三者相互结合,什么是它们的本原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柳子认为:阴阳的互相融合渗透,是由元气来统一的,是在元气内进行的。元气统一体内阴阳两方面采取不同形式的交错渗透,相互作用,就形成寒暑季节变化,生出万事万物。这是集中体现柳子辩证法思想的一个命题。
柳子把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与自然物质元气论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元气化生万物以及自然现象自生自动自变的最终原因,克服了王充元气自然说的形而上学的弱点。
所以从柳宗元的思想可以看出,唐代的时代流行元气宇宙观。
元气或许就是质能的存在方式吧。这有点很现代的感觉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