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全力相争上党,这可是近年来的大举措,谁胜谁负就直接关系到战国局势的走向问题,那些靠嘴皮子吃饭的策士们哪里肯放过这样的机会。知道秦军出动大军之后,天下有名的策士全部都聚集在赵国邯郸附近讨论合纵联盟,想要联合六国一起抗拒强秦。
消息传到咸阳,昭襄王皱紧了眉头,在他的眼里,赵国并不可畏,但是如果六国联合起来就不是秦国可以应付得了的了。范雎自然明白昭襄王的担心,说道:“大王不必担心,臣可以使他们所谓的合纵之盟约土崩瓦解。”昭襄王十分信赖范雎,知道他必定会有良策。
“大王,天下的策士并不是真正的对秦国有冤仇,他们出谋划策谋划攻打秦国,都是想借此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就像大王的狗一样,现在睡着的都好好睡着,站着的都好好站着,走着的都好好走着,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争斗。可是只要在他们之间扔下一块骨头,所有的狗都会立刻跑过来,龇牙咧嘴露出一副凶残相,乱咬乱叫,这时因为所有的狗都起了争夺的意念。现在我们用黄金赠与策士,他们急于争夺,安于享乐,谁还会真正的在乎联合攻打秦国的事情呢。”
也许是范雎的比喻太过恰当了,昭襄王竟然呵呵大笑起来:“好一个众狗夺食,说的有道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好,应侯,孤早已下诏,府库之中的钱财随你支付启用,你就马上安排吧,别让这些策士们一天到处瞎嚷嚷!”
此时恰巧魏国的老相国唐雎闲居咸阳,唐雎在魏国多年为相,又游历各国多年,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很容易引见结交赵国的贵族大臣们。范雎说服了唐雎出面。
唐雎用车载着美女和乐队,拿着五千金,在赵国邯郸近处的武安大摆筵席,对外宣称:“邯郸的人,谁有足够的计谋能够来拿走黄金呢?”首谋攻秦的几个策士忙于策划、宣传,自然不相信也没时间来理会此事,但是有几个周围附和的策士听到消息,抱着试一试看一看的心思跑来。听唐雎上了一堂政治讲学,最后果然每人都得到了五十金,一个个乐开了怀,一下子对唐雎言听计从,对秦国关系亲密了,七天时间五千金就赠完了。
范雎在咸阳听到消息之后,感觉有了效果,立刻又给唐雎送去五千金,传话说道:“您现在是给秦国在外交方面建功,我不管黄金花了多少,给了什么人,只要你把黄金都送出去就算功德圆满。现在再给你五千金,还有赵国的权贵大臣们你也要设法接近。”
唐雎于是再度悬赏赠金,还没有送出去三千金,参与合纵的天下谋士们就纷纷在唐雎面前表现,互相争夺了起来,没有人再去关心合纵的事情了。毕竟和现成的金子相比,那件事太遥远,太不可及了。
唐雎整日饮酒作乐,结交赵国的贵族和大臣,赠与贵重的礼品,大家都感激不尽。
这一日,唐雎又宴请赵国的楼昌等大臣,正在喝酒尽兴的时候唐雎忽然长叹一口气,楼昌不解的问道:“现在景色美好,良酒可口,老先生却为何突然长叹。”
唐雎说道:“我从咸阳出发的时候,我的好友范雎曾经私下里给我说过,秦国本无意和赵国为敌,都是韩国人从中作梗。秦王出兵上党郡也是迫于国内的压力,真正内心中还是想和赵国和解。现在我在这里寻欢作乐,但是范雎却还在担忧和赵国的关系,我竟然帮不上一点忙,突然想到了就随即感慨了一下。”
“这有何难?”楼昌这些日子得到唐雎的好处最多,知道自己欠了唐雎的人情。现在唐雎既然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自己刚好又是孝成王的宠臣,只要在孝成王面前找机会说上几句,就白白还了这个大人情,何乐而不为?于是楼昌对唐雎说道:“先生放心,我经常面见赵王,有机会我一定劝说赵王同秦国和解,替先生了了这桩心事。”
“好,这样秦赵两国的士兵也就不用打仗流血了,百姓也安宁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啊!”
“对啊!就像现在这样,天下太平安康,没事就饮酒作乐多好。”楼昌说完就一下子搂过陪酒的女子,酒楼上传来嘻嘻哈哈的哄笑声。
从高平关旗号上秦军已经知道赵军接过了防守,因为是对赵军的第一战,又面临的是险峻难攻的高平关,王龁亲自带领蒙骜、桓龁、司马梗等众位将领到关前侦查情况。
雄关易守难攻,两边都是悬崖峭壁,而且上面还有赵军的游击部队,怎么进攻呢?众将纷纷献策,有建议夜间偷袭的,有建议派军队轮流强攻的,更有建议挖地道进关的,但是敏锐的王龁却有了自己的主意。从关前回来后,王龁悄悄交与蒙骜去做准备了。
三天后一个漆黑的夜晚,天空中没有一丝月色,伸手不见五指。到了午夜子时时分,蒙骜带领秦军悄悄的将数百余辆抛车推到高平关外。距关上还有五百来步的时候,被关外潜伏的赵国巡逻兵发现,顿时,四处鸣金响锣,惊动了关上的赵军。
“秦军来了!”“快起来守城,秦军攻关了!”“集合部队。”随着各种呼号声,关上的赵军迅速集结起来,弓箭手也都准备好了,滚木礌石,在城头严阵以待,准备狠狠地打击攻城秦兵。城头上几个大锅都烧好了热油,点亮了火把,照亮整个城墙。
但是秦军阵中竟然只有星星点火,整支部队都几乎处于黑暗之中,不见一丝动静。忽然,黑暗中传来一名秦军将领的发号声:“抛射手全部准备,放!”话音刚落,黑暗中隐隐约约的数百辆抛车纷纷开始向高平关上抛射,城头的火炬给抛射车指引了方向和距离。
但是这次秦军抛射的却不是石砲,而是成捆扎结牢固的木条、稻草。有些打在城墙上落在城下,有些打在城头上,更多的穿过城墙打在关内的峡谷地面上,落地之后木条稻草全部散落开来。城头的赵军**士们纷纷躲避,一名军尉十分好奇,拾起来了一个木条,却闻到了隆隆的焦油味,他立刻明白秦军将要干什么,瞬间白了脸色。
“不好了,当心秦军火箭,快把木头扔下城去。”话音未落,已经看到成千上万只火箭从秦军阵营中射向高平关头,迅速引燃了随处散落的木条,很快高平关上到处都开始起火。
原来,王龁发现高平关虽然关险城高,易守难攻,但是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高平关建于峡谷谷口,关口总共只有不到一里长。如果集中放火箭上去,关内起火,赵军在关上防守士兵们密密麻麻的,连个多余回旋的空间都没有。
很快高平关上赵兵乱成一片,赵茄命令赶紧将着火的木条、稻草扔下去,指挥着灭火。这时城下秦军的火把全部点着了,隐隐约约看去竟然有四五万人,齐声高呼:“风、风、大风。”城头上的赵军正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忽然又见此恐怖情景,不由得心中都开始打颤。
随着一阵猛烈的战鼓声,秦军前列的弓弩手纷纷闪向两边,从后面走过来一支**着上身的数百人队伍,他们不戴头盔,每个人右手上拿着一支长剑,左手上提着一个酒坛,酒基本上都已经喝空了。
这就是秦军中赫赫有名的敢死队,陷狰营,全部由犯了罪的死囚组成。秦军规定,如果陷狰营能够在战斗中攻下城池,则活着的免于一死,战死的家属封爵。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则在城下全部处死,所以陷狰营往往拼死血战,总是在关键时候为秦军打头阵,六国的军队提起秦军的这支部队无不胆颤心寒。
“攻!”一声将令,陷狰营的死囚纷纷扛起云梯,推着冲撞车,嘶哑着冲向关头。后面的秦军弓弩手也开始一边推着盾牌前进,一边射箭掩护。
赵茄将赵军混乱的队形整理起来,迅速灭火,同时开始放箭,向城下进攻的秦军扔滚木礌石。
慢慢的天已经逐渐变亮了,城头的赵军在赵茄亲自带领下拼死抵抗,但是由于大火打乱了阵型,造成了混乱,赵军的抵抗明显受到了影响。半个时辰后,陷狰营的士兵已经伤亡大半,但其余的士兵好些已经攻上了城头。赵茄带领赵军迅速紧紧分片围住,集中长矛进攻,而攻城的士兵多是用的短兵器,明显处于劣势。
蒙骜看到关上已经逐步打开缺口,哪能给赵军以喘息之机,立即下令后面的秦军主力部队跟上,加强进攻。很快,高平关上全是秦军,赵军基本上被打下城去,显然高平关守不住了。赵茄虽然拼死抵抗,但是败局已定,难以挽回,在混战中也被秦军砍下了头颅,败退的赵军士兵穿过关下的大火逃向近处的西彰城去了。
战胜的秦军在高平关上竖起了大旗,上面的“王”字和“蒙”字格外威风耀眼,王龁远远看到了,嘿嘿一笑,高声说道:“打得过瘾,烧死这些赵狗!”完了后,对身边的侍卫说道:“去传令蒙骜将军,迅速清理高平关,安排好弓弩手和骑兵部队,加强防守,防止赵军反扑。还有,郑安平,你带领步兵去收拾掉两边山上赵军的游击散兵。”然后对桓龁、王陵等将领说道:“走,随我进关。”如此顺利的就攻下了高平关,完全是王龁的得意之作,他又如何能够不开心呢。
廉颇原本在泓氏城歇息,观察步兵防垒的建设情况。夜里听到紧急军情,秦军进攻高平关了,连忙带领亲兵卫队赶了过去。及到光狼城时,看到关上火光烈焰,浓烟滚滚,情知不妙。准备去组织东西彰城士兵救援之时,却已经遇到了败退下来的赵军士兵,得知高平关已经陷落,赵茄战死了。
高平关这么快就被攻陷了,这是廉颇根本没有想到的。见到败退下来的赵军士兵个个惊慌失措,绘声绘色的宣讲秦军的作战风格和恐惧面貌,廉颇大怒,命令将为首的全部斩首,并下令如果还有谁在军中传播谣言,这就是下场。
初战不利,廉颇有些惊恐,想趁着秦军刚刚胜利,立足未稳之际夺回高平关。到午时,廉颇已经迅速集结了三万步兵和一万六千骑兵,叫来丘迟和先里,令二人组织反攻。廉颇自己在关外的一个高处引着其他将领等关切战势,只等夺回高平关之后,立即派兵增援。
随着赵军的角号声,先里和丘迟带领骑步兵们呐喊着向高平关冲了过去。
王龁早有防备,命令在峡谷口扔了许多树障、旧车等阻碍骑兵,峡谷的两侧山上安置了数千名弓弩手。赵军骑兵进入谷口,就迅速被弓箭手射的人仰马翻,谷口又有树障等物阻碍,赵军骑兵艰难的一边射箭还击一边向前进攻。行至谷内,距高平关约两里地时,突然,从高平关内冲出了数千名秦军的重骑兵,后面紧跟万余步兵,为首的将官正是秦军猛将蒙骜。这些秦军重骑兵个个箭法娴熟,人高马大,直接冲撞向赵军骑兵,赵军骑兵哪里是对手,很快就乱了阵脚,后面的步兵们赶到跟前,双方混战到一起。
这高平关谷内仅有一里地多宽,现在山谷里到处是秦赵两军士兵在嘶喊,搏杀着,一面是秦军气势正旺,一面是赵军急于雪耻,双方杀得是无比惨烈,厮杀了一个多时辰。但毕竟秦军的战力略胜于赵军,况且两边山上还有秦军弓弩手支援,渐渐地赵军处于下风,廉颇远远望见,知道依目前形势是夺不回高平关了,如果赵军在谷内被击溃,事毕秦军将一路追击过来,不如撤回二彰城附近,重新构筑好防线,早做打算,还能减少损失,于是命令鸣金收兵,全线后撤。
蒙骜引兵想乘胜追击,关上王龁看见了,担心廉颇佯败,在山中设伏,也鸣金传令叫蒙骜收兵回来。这一仗双方死伤相当,都折了万余兵马。
高平关失守,赵军在丹河以西的防线立刻形势严峻起来。东西彰城只是两个屯兵的小斗城,无险峻山脉依靠,面对攻坚能力超强的秦军,自是难以坚守。而后,还有光狼城也会失去屏障,待光狼城一失,南线的长城防线,也马上可能会被秦军从北面下去攻破。
赵军众将都建议立刻放弃东西彰城、光狼城,直接撤回丹河东线防守,却被廉颇拒绝了。
廉颇心里当然明白,丹河西面的防线守不住了,迟早会被秦军一一攻克。但即使失守东西彰城和光狼城,也要消灭秦军的有生力量,为后面的作战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拖延时间。一方面为修筑丹河防线的垒城和百里石长城防线争取时间,更重要的是如果拖到深秋季节,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辎重困难,可能会被迫撤军。
因此,廉颇一面命令丹河西线的赵军加强东西彰城和光狼城的防卫,各派两名都尉驻防,一面加紧修建丹河东线堡垒的防守工事。
赵军首战失败,高平关失守,副将赵茄被斩首的消息传到了邯郸以后,焦急等待结果的孝成王开始有些急躁不安了。这时由于北方的林胡又开始闹腾,相国平原君去边关议和去了,不在邯郸城里。
孝成王考虑再三,决定不等平原君了,召见了赵豹、楼昌与虞卿、赵括等重臣议事。孝成王面对众人,神情严肃地说道:“我军首战告负,高平关丢了,赵茄也战死了,现在听说四处蔓延,都传说秦军的恐惧,军心动摇。我想像主父赵武灵王那样穿上铠甲到军中带领大家与秦军决战,众位爱卿愿意和我一同去吗?”
赵括一听,立刻来了精神,随声附和道:“大王,赵国虽小败,但是并没有伤元气,秦国虽胜,但是还立足未稳。如果这时大王能够亲自出现在长平前线,我军必定军心大振,势将全力以赴夺回高平关,然后一鼓作气,打下端氏城,把秦军赶回去。末将愿意随大王同去,守护在大王左右。”
孝成王根本就没有想过真正的去前线带兵抗敌,只是故意拿这般言语激将众位大臣,除了摆一个君王的姿态,主要是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出来而已。所以,对赵括的话并没有立即应答,反观其他人的反应。
这时,坚定不移的主和派楼昌也发表意见了:“不可,大王。秦王之所以出兵上党郡,并不是真的想和赵国作战,而是上党郡归附了赵国,秦王失了脸面。现在,秦国打了胜仗,挽回了脸面,秦王肯定高兴。如果这时候赵国再派去重要使臣求和,给秦王珠宝土地,秦王肯定会愉快的接受。”
平阳君赵豹也说道:“本来我赵国就不应当接受上党,现在还来的及,趁早与秦国讲和,先看看秦国的建议,不如我们和秦国就以丹河为界分了上党郡。”
虞卿对楼昌和赵豹的想法完全不同,说道:“楼昌主张求和的原因,是认为不求和我军必败,可是控制和谈主动权在秦国一方。而且大王您估计一下秦国的作战意图,是要彻底击败我军,还是只是吓唬一下,彰显秦国威武呢?”孝成王对这个问题心里也没答案,犹豫起来,赵括看到后倒是替孝成王回答了:“这次我看秦国集结了三十余万主力军队,已经是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了,这样的阵势和规模,必定想要击败我军。”
虞卿道:“对,所以对秦国议和之事不能轻易决策。大王听从鄙臣的话,派出使臣拿上贵重的珍宝去联合楚、魏两国,楚、魏两国想得到大王贵重的珍宝,一定会接纳我国的使臣。赵国使臣进入楚、魏两国,秦国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必定恐慌。只有这样,与秦国和谈才能进行。”
“不妥,”楼昌说道:“我们既然要和秦国求和,就必须要讲究诚信。如果现在再公然联络楚、魏两国,只会激起秦国的愤怒,断了议和的退路。”
赵括和虞卿的想法是一致的,说道:“秦赵迟早必有一战。现在上党郡依附赵国,赵军坚守壁垒,而秦军是远道作战,总体形势还是赵国占先。当下我们应当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抗击秦国,怎么可以去秦国求和呢?”
几位重臣意见不统一,争论起来。孝成王也没了主意,就看看赵豹,说道:“平阳君,你最终是什么意见?”
这平阳君赵豹虽然也是孝成王的叔辈,但是小平原君赵胜十余岁,平日里朝堂议事,有赵胜在上面压着,很难有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今日赵胜不在,论资历爵位,自然就是赵豹最高了,当然急于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
赵豹对孝成王说道:“大王,其他五国都在打自己的算盘,现在在秦国的压力之下,没有任何国家主动出来领头攻击秦国。赵国现在和秦国作战,秦国恼羞成怒,必然全力以赴攻击赵国,其他国家肯定在一边幸灾乐祸的观看,甚至可能还等待两败俱伤时进攻赵国。我看不如早早和秦国议和,保存赵国实力。而且现在林胡也在北方作乱,准备进攻赵国,如果赵国陷入南北两线作战就更加紧张了。况且我赵国也是一等强国,我想秦王也不想和赵国陷入决战,让其他五国坐收渔翁之利吧。大王就不要再犹豫不决耽误时间了,应当立刻派重臣去秦国议和。”
孝成王本来就恐惧和秦国作战,失了高平关内心更是惶恐不安,现在有了赵豹和楼昌的支持,立刻坚定了议和的决心,说道:“好,就依平阳君之见,议和的事孤想派郑朱去吧,他的母亲原本就是秦国的贵族,和当今秦王也有姻亲关系,去了秦国应当便于商议。况且郑朱平日里和秦国的贵族们都有来往,还能动员他们劝说秦王,孤以为,就他去最合适不过了。”
“大王,当前状况草率议和,恐怕会叫东方五国认为赵国没有抗秦的胆魄和决心,今后不肯援救赵国了。请大王三思而行,要不就等平原君回来后再做决议,大王。”虞卿看到孝成王如此轻易的就做出了议和的决定,连忙劝阻孝成王。
虞卿劝谏时提到等平原君赵胜回来再做决定,赵豹听了心里只道是看轻了自己,立刻训斥道:“虞卿,你有些放肆了,大王已经做了决断,做臣子的就只管执行就是了,这才是忠于君王做臣子的本分。”
赵括原想也劝说孝成王收回王命,看到这般情形,知道说了也是自取其辱,就不再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