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暮派,道家的一支,从太祖起兵伊始便追随至今,立下了赫赫战功。
其诡异的招式花样百出的符箓,人数不多却往往令敌军防不胜防,凡有晓暮派道士出没的战场敌军皆士气大降。
直至太祖定鼎中原,有从龙之功的晓暮派一举崛起为道家几大势力的一支,称为各方巴结的对象。
自明以来,便拱卫着旧都南陵,地位超然。可惜好景不长,作为成祖靖难之役中坚定的保皇党,战败后成祖对晓暮派的态度极为微妙。
按理说,坚定的保皇党在自己称为皇帝后就可以放心驱使,可作为曾经的敌人,可以说哪怕是成祖也是后怕不已,虽可用却不可重用。这话当然不能明面说出来。
“既然忠于社稷,朕也不为难你们,作为国之栋梁请继续为国朝添砖加瓦拱卫南陵吧。”
然后,成祖带着老婆孩子回老家逍遥快活了。
mmp,如果当时的掌门知道这个词的话,肯定恨不得纹在后背。
这下就尴尬起来了。
成祖没说错啊,拱卫南陵又没说拱卫京师。金口玉言一字不改。
从此开始,晓暮派就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在随太祖定鼎时的盟友们礼敬有加。而跟着成祖靖难的工程却态度十分暧昧。
能不得罪不得罪,但绝不可能当成自己人。
坏就坏在当时风头太盛破坏了各家之间的平衡,可以说当时的晓暮派占据了道家这一亩三分地的半壁江山。
有太祖给撑腰,老子怕过谁!?
然后太龙驭宾天了……
不怕,皇太孙以仁孝著称会厚待我们这些功臣的。
然后皇太孙大力推崇儒家,差点被儒家咸鱼翻身,恢复宋时的领头地位。
虽然祖师爷——老子号称当过儒家扛把子——孔子的老师。可自从武帝罢黜百家开始,当时道家政权的黄老一系被直接按在地上摩擦,就剩个血皮了。
讲道理汉武帝也没想独尊儒术,他也知道一家独大不好,权利讲究个平衡。
关键是他被董仲舒那群王八犊子给忽悠住了,虽然不独尊儒术,可特么儒生优先当官。
自此以后,儒家坐稳了华夏百家扛把子的地位…各家纷纷衰落,好家伙虽然黄老派只剩个血皮了,我们百家也一样啊哈哈哈。你看看人家墨家,就剩下手工作坊里那几个歪瓜裂枣啦,真正的传承断的差不多了……
大哥不笑二哥,纷纷隐藏起来变成了有活力的民间组织。
直到五胡乱华……
话题扯远了。
皇太孙虽然重用儒家,可还是念着这些旧臣的好,没有苛责……最终经过各种各样的权利,军力的博弈,成祖成功上位,成为我大名集团的ceo兼董事长。
晓暮派道士被留在旧都南陵帮太祖守墓了,别说,和孝陵卫的关系那是真的好。
好有个屁用!还不是被放养了,好在仁宗皇帝总还是很宽仁的,和被得罪死了的成祖皇帝不同,仁宗皇帝一直在门头沟看家,后来争储的时候晓暮派也没有站在他这边。
对,站在汉王那边擂鼓助威来着,汉王那个死心眼子看见人就收,结果招来个祸害,一下子帮了倒忙。
反而稳固了当时还是太子的仁宗皇帝的位子。
要不说仁宗怎么有个“仁”字呢,那是真仗义。自此晓暮派和军方搭上了关系,渐渐在南陵这远离政治漩涡的一隅因祸得福,苟到了今天。
而那些当时吆五喝六的成祖旧部死的死亡的亡,活的长的有一个算一个全陪英宗皇帝去草原上放羊去了。
直到英宗复辟,总算是真正开始了百家争鸣的时代。
和太祖时的暗流涌动不同,各家发现。打了半天谁也没落好,儒家瘸了,墨家拐了,法家病怏怏,兵家差点被一网打尽,道家都搬家了缩在上山当宅男。
各家组成了同盟,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共同繁荣,达到双赢乃至多赢。
渐渐稳固下来的朝堂也划分出自己的势力范围井水不犯河水。
英宗皇帝以后的时代被称为“亚圣一代”那一代,仿佛各家祖师轮流附体,儒,道,法,兵,释,墨,乃至阴阳,名,都死灰复燃,焕发出新的生机。
明朝国力空前强大,万国来朝!
个个小国那是哭着喊着要来拜码头,要给明老大哥捏腿捶背,毫不做作。
话题又扯远了。
这十面埋伏阵当年专门用来逮成祖的。
几十万士兵轮着番的骚扰,驱赶,突袭,围追堵截。
然后把成祖赶进了皇城,其威力可想而知。
这才是最佳助攻啊!
成祖皇帝深受其害,却“天命所归”(枪杆子硬)。深知其中威力的成祖,认为除了自己无人可破此大阵,专门组织了学习小组在军中扩展这一阵法。
各学习小组认认真真做笔记。众将士纷纷表示,晓暮派讲师系统透彻地阐述了理论、讲出了要点,令人振奋,要切实把十面埋伏一丝不苟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到方方面面、体现到具体行动中。
然后,英宗就去草原放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