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据史载,冼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又叙述有很多少年冼夫人的故事,如因为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夫人兄冼挺刺史恃其富强,侵掠旁郡,岭表苦之,夫人多所规谏,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等等。民间称“夫人九起家”,说的正是巾帼英雄冼夫人的少年英雄形象。
但由于后来时代的不同,有些史学界人士,对少年英雄壮举提出质疑,认为那么年少不可能有如此非凡之举是不对的。因为古人当时的人均寿命不是很长的,法定婚龄很早,在十三岁左右,立功建业多在婚前风华正茂年龄,因而古人求学年龄是很早的,学成求取功名也多在少年,于是有了英雄自古出少年之说。
据冼夫人夫家冯宝的《冯氏族谱》记载:冼夫人生于梁武帝壬寅(公元522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但因史学界有类似质疑少年英雄的问题争议,认为可能是族谱笔误,疑为“壬辰”错书写成“壬寅”,年龄小了十岁等等,因而造成对于冼夫人出生年份的多种争议说法。我写冼夫人因而年龄上也就无法确定,因而造成几部作品有几部说法,其实并无冲突,无伤大雅。
话说小郡主冼英与冯宝计议己定,由她担任主帅,先礼后兵,先派人送信向大榭王劝降,交还所掠马匹,如执迷不悟,必发兵征讨!
这日,大榭王正与军师孙胜在计划如何称霸高凉,忽接到大首领郡主冼英派人送来的劝降信!要他交出被抢马匹认罪。大榭王阅信大怒,说冼氏是故意使黄毛丫头挑衅他,真是岂有此理!竟不听军师劝谏,下战书回复冼氏,约明日于大榭山下决战,定要分出高下!
翌日,晴空万里。大榭山下开阔处如天然的演兵场,一望无限,甚为壮观。
两军早已展开阵容,大榭王摆的是“一字长蛇阵”,气势汹汹,十分阴险。冼英布下了“却月阵”,战车林立,威风雄壮,形同弯月故名。
大榭王对该阵似乎闻所未闻,见所末见,感到前所未有,便有几分胆怯。问军师道:“这丫头在玩什么把戏,此阵为何从未有过,有何奥妙吗?”
军师孙胜见此阵惊惧道:“大王不必打了!我们输了!认了吧!”
“先生何故如此惊慌?”赖谢问道。
孙胜道:“此谓‘却月阵’,乃宋武帝刘裕所创。刘裕依仗此阵打败北军,开创南宋王朝。此阵天下无敌,早已失传,没想到冼氏用上此阵,必有异人天神相助!劝大王不如早降,免生灵涂炭啊!”
“有这样厉害吗?先生细说来听听。”赖谢道。
孙胜道:“据史料记载,那是东晋未年,刘裕为晋军主帅,在与北魏决战中,刘裕面对十万敌军,兵力悬殊的不利形势下,布下‘却月阵’大胜强大的北军,载入史册。据说当时该阵主要由一百辆兵车组成,由一辆竖起白羽毛旗帜的铁甲车指挥。敌军最初不以为意,派出三万骑兵进攻。晋军甲车上羽旗一举,马上有二千弓弦手持大弓奔向兵车,但万箭齐发也未能阻止敌军进攻,岂料弓箭手竟忽以长矛代箭,装在大弓上射向敌军!于是北军惨败而回。不久晋恭帝退位,刘裕登基改国号为宋,刘裕为宋武帝。……”
“原来如此!”大榭王听了军师讲述的故事,说道:“惹不起难道躲不起吗?”
孙胜道:“怎么躲?万一他用火箭发上山来,就怕玉石俱焚!冼氏里面卧虎藏龙,能人异士甚多,不可小视。大王要三思啊!”
“罢了!想不到称霸高凉的本大王,竟栽在小郡主手里,怎甘心啊!”大榭王叹道。于是派人呈交降书,愿从郡主所提条件,交还所夺马匹等,投降称臣,愿听从郡主调遣等。
郡主和冯宝他们轻松获胜大喜,接纳大榭王投降,责令他改邪归正。
原来,冼英自幼熟习兵书,冼氏学堂的兵书甚多,她学了皇家藏书《宋武帝兵法》一书,恰巧内有《却月阵》的布阵秘诀,她学后请大哥冼挺借兵给她演习,她代大首领工作后,组织了一支人马专用于却月阵等,为其排兵布阵使唤,竟派上用场,初战告捷,大获成功!
却说冼英正为胜利而高兴,忽冼挺部将孙冏派人来报:冼挺因掳掠被擒!今被关押在潭萄庄,请大首领速发兵搭救。冼英闻讯大惊,急忙班师回寨,解救其兄冼挺。
梁置高州,所辖诸郡包括:高凉、连江、电白、海安、阳春、石龙、吴川、茂名等。因是秦汉年间冼夫人驻军之地,当地人尚武精神,英雄辈出,但当地少数民族风俗,往往不尊王法,不受管制,朝廷也只好用“以夷制夷”之策,让当地人管束当地人。
秦汉年间有高州冼夫人,因保南越王赵佗称王,抵御秦未之乱,保境安民,传为佳话。其父乃是赵佗部一员大将,正是岭南冼氏始祖。传说冼氏女比武招亲下嫁高州,成为压寨夫人,因她足智多谋,能文能武,成为扬名四海的巾帼英雄。
在冼夫人的影响下,当地崇尚武功,习武之气成风,远近有名。但以俚、越少数民俗居多,其风俗尊崇大首领,却不尊王法,令朝廷难于制约,只好用“以夷制夷”之策,委任当地有权势威望者自管。冼挺为高州刺史,也是梁武帝认为最佳选择。
朝廷官员掳掠平民,谓之“伐獠”,乃朝廷经济萧条之下无奈的“潜规则”,用朝廷的话来说是“公私颇藉为利”,既可以解决官员经济和兵源等方面的难题,又能向朝廷进贡,皆大欢喜。当然,主要的原因是古时候少数民族地位极为低下,是没有人权保障的,朝廷才会那样有恃无恐。据说梁武帝时掳掠现象尤为严重,史载称其“岁岁伐獠”,百姓深受其害,怨声载道,这是古代封建社会朝廷腐败无能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