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对梁武帝说道:“神医葛洪说过,不得仙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益寿,但成不了仙。惟有九转还丹服之方能成仙。茅山有的是炼制丹药之草木之药源料,我用于济世救民,举手之劳矣!”
梁武帝大加赞赏,陶弘景派发完丹药,与梁武帝一同返回。
一路上,梁武帝恳请先生出山辅政,陶弘景默不作声,若有所思。回来后,陶弘景画了一幅“二牛图”送给梁武帝。画中二牛:一牛自由自在地吃草,一牛头罩金笼,被一牧童牵着鼻子走,毫无自由。暗喻他无意为官,还是喜欢隐居山中的生活,婉拒梁武帝的好意。
“此人牛脾气,不可强求!”梁武帝哂道。见“二牛图”画得好,技艺精湛,高兴地收下,挂在宫中欣赏。
梁武帝未能请到陶弘景出山辅佐,只好与他保持书信联系,常上山来与他商议治国之道,世人皆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其事载于史册。
数年后。转眼间大首领冼辉耀女儿冼英渐渐长大,这一年她九岁。话说大首领自镇守高凉以来,一面带动当地民众发展生产,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保境安民,大得民心,一面开发高凉,为培养儿孙后代着想,在当地办学校,设武馆,培养人才。大首领定下家规,冼氏部族凡生女孩从小要到“文心阁”学文识字,生男孩从小要到“尚武堂”习武。小冼夫人冼英天资聪敏,勤奋好学,从小文武双全,人人称赞。
这些年,冼辉耀为高凉郡的发展日夜操劳,呕心沥血,保境安民,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劳苦功高,很受老百姓拥戴。但冼辉耀常也因此而积劳成疾,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因此他只好让年少才俊的女儿冼英,代理他处理完成日常工作事务,小冼英都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令冼辉耀感到很放心,很欣慰。
邻郡的罗州刺史冯融因政绩好,善于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保境安民,遐迩闻名。
冯融是北宋北燕王的后裔,其祖先冯弘,就是后来成为北魏著名的冯太后的父亲,因宫廷发生政变,投往高丽,又派遣三百壮士,护送夫人和儿子冯业浮海归宋,南朝宋文帝封冯业为“怀化侯”,拜为新会郡刺史之职。从此,冯业后人世为南朝的朝廷命官,闻名于世。冯弘后来在高丽被谥为“昭成皇帝”。
封建社会是世袭制,一人为官,往往世代为官。冯融的儿子冯宝年方十三岁,在学府学成毕业。恰巧高凉郡太守之位空缺,皆因俚人不服朝廷管治,太守来了不久都跑了,可见高凉也非容易管治的地方。朝廷就顺理成章安排冯宝为高凉太守。
却说太守管不了高凉人,高凉郡可就热闹了!拉山头的,搞帮派的,打砸抢的,斗殴打架的,真是闹得不可开交!幸而大首领维持秩序,保境安民,冼挺刺史武艺高强,左征右伐不许占山为王,不至于天下大乱。
再说冯宝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第一把火,就是想降服大榭岭山大王,人称大榭王,以打击嚣张扰民的地方势力,保境安民,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
原来,冯宝素闻高凉郡大榭王自恃武艺高强,称王称霸,无人能敌,竟连冼挺刺史都不是他的对手,人见人怕。因而要治好高凉,首先就要制服大榭王!
大榭王见新任太守年轻,更不将他放在眼里,有恃无恐,胡作非为。
一天,冯宝派人去收购马匹,买回好马数匹,不料也被大榭王的喽罗抢上山去了!冯宝大怒,感到自已行动迟了!如早降服大榭王,也不至于此!于是出兵讨伐大榭王。
大榭岭又称大榭山,也是高凉郡名山。大榭王姓赖,名谢。因是大榭岭山大王,故称大榭王。民间传说赖谢曾拜异人为师,能呼风唤雨,有天兵相助,无人能敌,神乎其神。
却说冯融见冯宝要攻打大榭王,深知冯宝不是大榭王的对手,慌忙过来规劝。冯融道:“赖谢非比一般的山大王,不可鲁莽!试想冼刺史平定暴乱,力压群雄,尚奈何不了他,惧他三分,难道你初出茅庐,能比冼刺史厉害吗?”
冯宝道:“除暴安良乃职之所在,又岂能置之不理呢?”
“若如此,为父认为应与冼氏合兵征讨为宜,人多力量大!”冯融道。
商议己定,冯融父子俩于是前往拜访大首领,请他相助,降伏大榭王。
远望高凉山,宛如旷野中遗下的一座海洋岛屿般,山上郁郁葱葱,大树参天,花木茂盛,红荔飘香。而在半山腰上却是怪石累累,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高凉山玉石奇多,以红赤色为主,也有的间有翠绿,世人称之为“高凉玉”,又或称“高凉红”。该玉世间少有,因坚如磐石,又称“英雄玉”,无比神奇。山上玉石很多,但没有人上去开采,大概是尊重高凉冼氏的原因吧!却时有小朋友们上来玩耍时,爱检些珍奇小件的玉石回家把玩。冼氏女冼英从小学文习武,喜欢习剑,往往劈以山石练习臂力,所以遗下许多玉石碎片,大小不等。
“真是一座好山啊!”将近高凉山,冯融感叹道。
冯宝道:“我看与别的山并无不同,不知好在哪?”
冯融道:“此山妙在比他山独凉,且冬暖夏凉,山上郁郁葱葱,泉多石多。大首领在山麓安营扎寨,真是妙不可言!”
当天的天气不错,风和日丽。村民冼生买了一张弓,回来在溪边洗手,他把弓放置在溪边石板上。不料一陌路人顺手牵羊偷走小李的弓,冼生追去要讨回那弓,那人拒不交还,二人于是撕打起来。
冯融父子正行走着说话间,见前面有二个人在互相争执,于是加快脚步过来调解。
“住手!你俩干嘛?拉拉扯扯成何体统!”恰巧冼挺经过此地,见冼生二人在拉扯,喝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