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围着桌上的罐装肉看了又看,甚至苏澈还不怕烫手用布裹了抱起其中一罐凑近来看,虽然他能看出也闻出这瓶口不但用软木塞紧了,还用了蜂蜡和树胶密封,但要说只是这般简单就能保证食物能够长久不坏,也就太难以让人接受了。
“罐肉也好,罐装肉也成,不过是个名头罢了。”苏澈放下陶罐,拍拍手后却道:“可是如何能确信,这些罐肉果真能放上数月甚至一年不腐”
黄大郎想都不想便答道:“便只有到时打开查验就是了”
三人听了都是一怔,先是想这话也对,说能放多久无用,得要真放久了打开看才是。再一想,曹知州却是气道:“子英,你敢要苏老误了北归行程,在黄州等着验这罐肉”
黄大郎听着一笑,忙叉手道:“学生不敢耽误老大人行程,老大人可以带了罐肉北归,三月后开一罐、半年后再开一罐,依次类推即可,这便于搬运也是罐肉的优点。”
看着眼前大小一共十二个灌装肉,倒也瞧出了黄大郎的心思,苏澈不由点头:“果然心思缜密,老夫便信了你。正好老夫本意要归颍川,如今为黄州茶榷一事,便也要去汴梁走上一遭,三月之后老夫当在汴梁,若如你所言,这罐肉能保三月不腐,老夫就为你唱遍整个东京,如何”
“自是大好”黄大郎此时信心爆棚,但眼珠儿一转却道:“老大人,学生还有一事相求。”
“道来”苏澈心情大好,虽然眼前的罐肉看起来不明觉厉,但他却觉得眼前自信爆棚的黄子英是可以信任的,谁叫他师父可是朱老怪。
“劳烦姚伯,取笔墨画纸来”黄大郎向一旁伺候的姚家管家姚伯道了一句,这才对苏澈道:“学生想请老大人画一幅苏轼苏老大人的画像。”
苏澈听了一愣,反问:“你要家兄画像做甚”
“学生想用来做一个标牌。”黄大郎想了想怕言说不清,干脆等了姚伯送来笔墨画纸,在上面画了个图形。图形是个卧倒的长方形,正中三年可以让东坡肉卖遍大宋疆域,五年内可以让猪肉上得了酒席的事情来。
前文有说,宋代与前朝唐隋一样,牛肉最贵,羊肉次之,猪肉贱。
原因之一是此时华夏的家养猪种都是野猪驯化的黑皮猪,别说白皮猪了,就是花皮猪都少见,也就在湖广一代刚刚开始驯化成型,黑皮猪的特点就是皮厚带毛、肉质结实、且因为此时的阉猪技术还没有成熟阉割小猪存活率低,猪肉的骚味也即膻味很大,所以有钱人都不爱吃,只有穷人买来改善生活。
说起来这宋朝吃羊肉也是从皇家流行开来的习俗,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三百五十余只,宋仁宗时每天要宰二百八十余只羊,宋英宗朝减少到每天四十只,到神宗时虽然引进猪肉消费,但御厨一年消耗“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而猪肉只用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还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头。
甚至,就连苏东坡在东京混的时候,虽然每天吃羊吃到腻味,写诗称“十年京国厌肥羜”,但当他被下放到惠州监视居住的时候,仍然会被每个月一次的官廨杀羊所吸引。作为罪官他,当时已经没资格吃官廨供应的羊肉了,所以也就悄悄的弄了些羊骨头回去烤熟了吃解馋。
因此,这宋朝的猪肉不是士大夫阶层的主要肉食,或者说猪肉仍然是低档的肉食,但在普通老百姓那里,猪肉就是主食了,东京梦华录中称北宋末年时,每天有上万头猪被贩子们从四乡收购送入东京汴梁,城中猪肉摊贩无算,并有专职的屠户负责宰杀这些猪,给普通百姓的餐桌上送去肉食。
这个俺不喜欢唠叨多嘴,只愿各位书友,不遇雾霾总是晴,点个收藏行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