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一直不停的转动。早已习惯沿着既有车辙前行的小营庄也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着变化。</p>
又是一年终了,在外出门打工的几个人回到了小营庄。还有几天才到新的一年,忙碌一年的小营庄人有了难得的闲暇时光。每每吃过饭,没有了农活压力的小营庄人都会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海阔天空的随便聊一聊、说一说。年纪大的人聚集在一起说一说过去一年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部分中青年人在一起摸摸麻将打打牌,部分中青年人则聚集在在外打工的人周围,问一问外面的花花世界到底长什么样子。妇女们则围坐在一起,一边有说有笑、一边做着针织活计。</p>
过去的一年,对小营庄来说是不平淡的一年。如同在既定车辙里走着的轮子,突然没路了,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都没有旧法可循。</p>
在外出门打工的人回到家中,最受村中的年轻人欢喜。这群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渴望到外面闯世界的人,希望从先行者的嘴里了解外面的世界,想从他们的口中知道如何在外面挣大钱,该去哪里挣大钱。在外面都是孤军奋战的先行者都是孤身一人身处外地,自然也想家乡的兄弟姐们能够和他们一起在外奋斗,自然也乐得将所知的一切都告诉家乡的亲人。</p>
这个年,整个小营庄都沉浸在外出打工的热烈讨论中。从十七八岁的小年轻到三四十岁的中年人,看到村里那几个先行者的一言一行,还有穿的、吃的都是那么的不同,就连说话都有点“普通话”的味道,让人羡慕不已。这一切一切,都让每个小营庄人不由自主的做上了外出打工挣大钱的美梦。都在考虑着出去打工的地方,是南下去广州、杭州、宁波还是北上去北京、天津,也在考虑着去做什么挣大钱,有的想去服装厂,有的想去机械厂抑或是建筑工地等等不一而足。</p>
这一年,先行者们让小营庄人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新的了解和渴望。</p>
老吴头有一段很支持小明到外面闯一闯,是出于担心小明在家待着容易出事的想法。从他自身来讲,他打心眼里是不同意家人到外面去的。就连大宝到县城工作,若不是到政府上班,他也会要求回到镇上来,或者回到南集、回到小营庄来生活。用老吴头的话说,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招呼好了,生活什么的完全不是问题,为什么要跑到外面受苦受累受别人的气?</p>
老吴头年轻的时候,为了一大家子在外面闯荡过,他知道在外面闯荡有多苦,知道一个人在举目无亲的地方想要生存下去,是有多么的困难。有时要忍辱负重,有时还要苟且偷生。老吴头曾自嘲过自己也算是经历过世间的不易,他更加理解“在家千般易,出门万事难”是个什么感受。所以当小明家的孙女思露跟奶奶提出想要出门打工的时候,老吴头断然的拒绝了思露的提议。</p>
“你才多大?十九?十八岁半!十九岁都不到!去外面做什么?外面的世界有多险恶你知道不知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不在你身边,你怎么办?你自己都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到外面你还不得饿死?不准去!”老吴头一番严厉的说辞登时将孙女思露说哭了。</p>
思露小的时候,小明不着家,小明媳妇四儿忙完屋里忙地里,根本没多少时间照顾小孩,小明家的两个小孩平时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跟奶奶最亲,有什么事情也去找奶奶。</p>
看思露被老吴头一下说哭了,二婆生气了。埋怨老吴头不该这么暴脾气。</p>
“出去打工怎么了?思露也是大人了,想出去挣钱不行?你也不看看咱村里,过完年兴许都要出去打工了呢?别人都挣钱,咱家就不能挣钱?”白了一眼老吴头后,二婆又开始安慰孙女。</p>
“乖乖,思露,别哭啦。你爷爷不让你去,我让你去。别听你爷爷的,糟老头一个,他懂个啥。”</p>
安慰了半天,思露总算不哭了。二婆又接着问思露的想法,想去哪里打工。</p>
思露告诉二婆,她想跟着吴思平,也就是老吴头大侄子吴运诚的闺女一起到浙江去,那里有好多服装厂,到那里上班,计件拿工资,多劳多得,自己挣多少全靠自己干活多少。</p>
二婆支持思露到外面去闯荡,但思萍还小,外面世界是什么样子也完全没有概念,她害怕思露一个人在外面吃亏上当。虽然是和思萍一起去,但毕竟不是在家,总是让人担心。知道打消思露外出的念头很难,二婆就委婉的劝思露说:“思露,奶奶年纪大了,奶奶离不开你,离了你奶奶整天睡不着觉。这样好不好,你年纪还小,今年我们先不出去,先看一看,看他们到外面干的怎么样咱们再去好不好?”</p>
奶奶的一番话,对思露起了作用,至少是动摇了思露一定要外出的想法。望着奶奶期望的眼神,思露只有答应了奶奶暂时先不出去。</p>
虽然外出打工的声势很浩大,但是真正到了成行的时候,却并没有预期的那样。过完年后,外出打工的小营庄人先后离开了故乡,天南地北的奔赴谋生挣大钱的地方。</p>
老吴头知道,自己没有让思露去打工的决定从目前来看是对的。过年之前,一个一个的说是要出去打工,说的好好的,结果现在呢?十个要去的最多有二三个去成的。外面生活不易,出去了没有什么吃饭的本事除了受苦受累还能干什么?再说了,谁家里没个几亩地的,主劳力出去打工了,还靠什么种地,农民,不种地吃什么、喝什么?都出去打工,地都荒了,一家人算是完了。</p>
老吴头不知道的是,正是从今年起,整个小营庄人开始了外出打工的风潮,壮劳力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就连一些实在不能外出的一些人,比如西院的陆老三夫妇俩,也是跟着南集上的一个建筑施工队,抽农闲的日子,早出晚归的在十乡八里的干上几天泥瓦工活。从这年起,打工挣钱,成了小营庄人的主旋律和永远抹不开的话题。</p>
当过了很多年以后,再回眸看这时的小营庄,正是有这批外出打工的先行者们带动了营庄甚至是整个南集的外出打工潮,使小营庄以及整个南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