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诚,”屋中传来梁昭的声音,元诚听罢,忙放下手中的东西,朝屋里走了进去。“小皇子有何吩咐?”
梁昭放下手中的笔,合上书卷,才缓缓抬起头来。“前几日我说要备给苏哥哥的礼物,可准备好了?”元诚愣了一下,顿时心虚地低下头去。“回小皇子的话,近日元诚一直在书院中整合书册,实在忙过头了,竟将此事给忘了。还望小皇子恕罪,元诚这就下去准备。”
梁昭听后,只是扬了扬眉,随即又摆了摆手。“无妨。我今日叫你来,本就是要与你交待此事。就算你已备好了,只怕也是要置换的。如今你尚未准备,自然是最好了。”
“小皇子心中可有了主意?”元诚走上前去,试探性地问道。
梁昭点了点头,站起身来,径直冲着身后的木柜走去。他踮起脚来,将其中的一个檀木盒轻轻拿了下来。元诚接过盒子,仔细端详了一番。那盒子不大,掂量起来分量也不重,只是外表做工精致,且木料考究,可谓是上上品的工艺。他好奇地打量着置于木盒前方的枷锁,却听见梁昭的声音响了起来。“还望你嘱咐好宫中的人,这是我送与贵客的礼物,若无允许,不得私下乱动。过几日你便叫人好好将这个盒子包起来,待到苏哥哥生辰那日,我自会带着它前去赴约。”
元诚点了点头,随即将盒子小心翼翼地收好。他倒也未曾担心过什么--他跟在梁昭身边六年,却渐渐发现梁昭与其他孩童大有不同。虽说还不到十三岁的年纪,遇事却极能拿得定主意,沉得住性子。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虽身处皇子之尊,却全然找不到丝毫趾高气扬之态,对待宫中下人也十分耐心宽容,从不苛责。
“小皇子放心,元诚定会安排好的。”梁昭轻笑着点了点头,元诚行了个礼,自觉地退出了屋中。
正当他走到门口之时,却突然从屋外走进一人。元诚停住脚步,赶忙弯腰行礼。“原来是七公主。元诚方才只顾匆忙行走,未曾注意到门外之况,实在是失敬了,望公主恕罪。”
“有什么打紧的?元诚,你若有事就去忙你的,不必顾忌我。”梁依一边应着,一边转了个弯,大步地走进了屋中。“昭儿,今日又忙什么呢?”
梁昭骤然听见屋外声响,正准备站起身来前去一看究竟,却只见梁依旁若无人地走了进来。“七皇姐?你今日怎么得空过来了?”梁昭看到梁依后,脸上的神情顿时变得有些惊喜,便加紧了脚步走上前去。梁依着了一身浅黄衣衫,发丝垂乱,脸上挂着明媚的笑容,站在原地。与平日里常常一身男装的她相比,倒更添了几分秀气。
梁昭几步便跑到了她面前,她蹲下身来,给梁昭理了理额前的鬓发。“怎么样昭儿?皇姐不在你身边的这段时间,有没有想皇姐?”梁昭忙点了点头,眼中洋溢着星星点点的期盼,胜过千言万语。既是生于皇家,他自小便要学着隐忍情绪,以对付各种各样的难题与宫中之斗。寻常百姓家平凡而无忧的童年生活,对他来说,是可望却不可及。也仅仅是在与他交好的几个兄长皇姐面前,他才能找回这个年龄该有的一点稚气。
“真乖,”梁依听他如此一说,笑得越发开心了。她走在梁昭身后,身后跟着她的贴身亲信采蓝,向一旁的木椅走去。“来这儿之前,我吩咐采蓝给你做了点脆豆送过来。你正在长身体,平日里读书又多,肯定容易饿。就是不知道你还喜不喜欢吃公主府做的东西。”梁依接过食盒来,摆在桌上。“这自是毋庸置疑之事。七公主府里的东西,手艺自然是没得说。”
“你这小子,嘴真是越来越甜了。”梁依笑着走上前去,坐了下来。
“对了。方才我在门口碰见元诚,他手上拿着个盒子,光看质地,似乎像是皇家之物。里面究竟装了什么?又怎么会在他手上呢?”梁依好奇地问,还顺手从食盒里拿了几颗豆子。“皇姐是问那个木盒?那是我让元诚拿的,里面装的是给苏哥哥的礼物。”梁昭耐心地向她解释道。
“苏哥哥?”梁依听闻此话,手中的豆子却不小心撒在了地上,“苏苏帅之子苏昀辰?”
梁昭点了点头,又有些不解地向梁依望去。“正是啊。皇姐认得苏哥哥?”
“若说到苏公子,当日围猎场上的确曾有过一面之缘。况且苏公子军事奇才,在这长安城也鲜少有人不知你既说要赠予他礼,莫非他的生辰快要到了?”梁昭回给了她一个肯定的目光。“苏哥哥的生辰是在腊月初八,如此算来日子也临近了。我怕到时来不及准备,又恐自己忘记此事,便提前让元诚去办了。”
“腊月初八那就是说,还有整整一个月?”梁依站起身来,在屋中来来回回地踱着步子。梁昭也站起身来,充满疑虑地冲一向洒脱不拘的皇姐看去--他极少见到她这幅模样。“昭儿,你去苏府赴宴时,可否带上皇姐?”
“皇姐的意思是也要同去苏哥哥的生辰宴?”
见梁依忙不迭地点头,梁昭细细地想了一下。“可以是可以,只是我须得先行与苏哥哥说好才是。否则若当日临时加人,于理不合。
“只要你能带皇姐同去,无论何事皇姐都答应你。”梁依笑着凑了过去,摸了摸梁昭的脑袋。梁昭生性聪颖,玲珑心思,又怎会不知梁依的心思?但他只是笑了笑,回道:“皇姐既如此说了,昭儿定当尽力。”
“话说回来,昀辰的生辰快到了吧。苏兄,今年打算如何操办啊?”
今日下朝后,杨崇笙便随着苏源望一同来到苏府议事。政事商议完后,两人不知不觉便聊到了两家之子,这才令杨崇笙想到了苏昀辰的生辰。
“昀辰是家中小辈,况且今年生辰又不是整寿,左不过就是在家中摆个宴席,还能如何?”苏源望似乎并未将此事太当回事,轻描淡写地说着。“看样子,苏兄是连我都要瞒着了。”杨崇笙放下茶杯,故作黑脸地打趣他,“你年年都如此说,结果年年都让我们家泽兴艳羡不已。每次回府之后,他都非得嚷着办一个昀辰一般的生辰宴,我听得耳朵都要出茧了。”
“杨兄是知道我的,除了领兵出征还过得去,其他方面哪有轻重?但只要是我在京的时日,都会尽量为昀辰的生辰宴亲力亲为,结果办着办着就过了头。不过你放心,我今年一定好好置办,保准来年你耳根子清净。”
杨崇笙听他这样一说,不禁笑了起来。“苏兄还真是不减风趣,这般之事都能与我开起玩笑来。不过你方才的那番话啊,我可得跟你说道说道。若还只用过得去来形容你的领兵之才,那这长安城中,可就再也没有会打仗的人了。”
两人边聊着边笑了起来,仿佛已将方才朝政上的诸多烦忧之事都抛却在了脑后。待笑声过了,苏源望看向窗外,又有些落寞地说:“不过大约,我也陪不了他几回了。”
“苏兄此话”
“如今边境不安,宁宋对南夏西部虎视眈眈,大晋又正呈迅速发展之势。将来需要承坚军之处,只怕也还多着呢。”苏源望的声音中却显出了些许疲惫。“苏兄不打算让昀辰接替承坚军之位?昀辰如此天赋异禀,行事思虑周全,放眼整个长安,怕是都找不到如此之人了。”
“其实我本想待昀辰过完二十五岁生辰,便让他替我履行这接下来,对朝廷,对南夏的责任。只是你不是不明白,我从不担心他的军事才能,可他的心肠太过仁善,又重情重义,况且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心存有愧”苏源望的眼眶微微泛红,看起来是一副怅然若失的模样。杨崇笙看着他,沉默了一会儿,才缓缓开口:“我明白,你的顾虑我全都明白。只是昀辰这孩子身上的担子实在太重,没有人能替他拿下,也没有人能替他经受。自是属于他的实情他终究要面对,只是他从前本该拥有的一切终究是因世事变迁而消失了。我曾时常感叹,如此之好的一个孩子,命运本不应该是如此但他若真有一日知晓了一切,心中的负担怕是一辈子也卸不下了”
杨崇笙的眼底似是染了一层沙,灰蒙蒙的,看不清情绪的变化。苏源望怔怔地看着地板,又试图仰起头来,让眼眶中徘徊的泪止步于此。
“杨兄或许不知我从没想过那一日,也不敢去想。”苏源望眼神疲怠地望向天空,有些无力地回应。“昀辰是我的孩子,我不能亲手将他推入黑暗,仇恨与挣扎的漩涡中,亦不能让他撞在冰冷如铁的真相上。无论从何种角度,我都不能。”他缓缓闭上眼睛,意志坚定地说。
杨崇笙看着他,想要再说点什么,却觉得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一般,无法出声。他愣愣地看着这个相伴几十年的好友,他一生所有的柔软,所有的挣扎,所有的犹豫,到底是都寄托在这一片无法启齿的真相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