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5年,秦王政十二年,吕不韦卒。即楚幽王三年,秦联魏攻楚。
楚国
暮色四合,黑夜降临。黑暗笼罩了整个楚王宫,连宫灯也被疾风吹得摇摇欲坠,周国如死水一般沉寂。
楚幽王一身绕襟曲裾深衣,衣上绣着龙凤纹饰,外衣宽袖大袍,有着暗色云纹。他端坐在大殿之上,脸上有些焦急,握着扶椅的手渗出了些细汗,身子微微发抖。
殿中站着一个长袍男子,脸色阴沉,眼神狡黠,似乎眼中放着冷光。
“李相国,大秦国是虎狼之国,又联合魏国来兵,如今大敌当前,这该如何是好?”楚幽王脸有惧色,眼睛望着那男子,语气中带着一丝乞求。
“臣有一计。”李园思虑良久,才缓缓吐出几个字。嘴角上扬,向楚王微微一揖。
“相国请讲。”楚王看起来有些兴奋,眼中似是又燃起了希望,望着李园的目光分外急切。
“两国联合,必有罅隙。此次主将辛梧重于功利,这一点必能为我们所用。”李园说的铿锵有力,似乎已是胸有成竹。
“那此事就交给相国了。”楚王长舒了一口气,整个人摊软下来,靠着椅背,用袖子擦了擦鬓角的冷汗。
李园见此,诡异地笑了笑,行了礼便退了下去。
城外军营
“报告将军,楚国派使者前来。”一个小兵冲进营帐,向座上的将领报道。
“请。”将领扬扬手,眉头一皱,脸上的肉挤在一起,一道道的,像是被泥沙冲刷过的沟壑一般。全身的铁甲泛着寒光。
只见那使者进了营帐,向将领使了个眼色,将领迟疑了几秒,便令营内其余人退下。
“今臣窃为将军私计,不如少按之,毋庸出兵。秦未得志于楚,必重梁(魏);梁未得志于楚,必重秦,是将军两重。天下人无不死者,久者寿,愿将军之察之也。梁兵未出,楚见梁之未出兵也,走秦必缓。秦王怒于楚之缓也,怨必深。是将军有重矣。”那使者侃侃而谈,对那将领晓以利害。
将领犹豫了一下,随即脸上堆笑,说道:“真是有劳使者的提醒了,本将军会好好考虑的。”
“打搅将军了,在下告退。”使者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行着礼退了出去。
几日后的清晨
都城城郊
河伯缓步走在林中,四周的虫鸣声响起,青色的嫩草,似是江山如画。阳光洒在河伯身上,竟有了一丝暖意。
忽地从不远处的林中惊起一些飞鸟,惊叫着飞向天空,地面开始有着整齐的颤动,“是士兵的进军的声响。”河伯眼睛一瞥,面色沉静。轻点枝桠飞身上了树端,他望着不远处的铁骑,好像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军队的前面出现。
那人一袭道袍,手中执一柄拂尘,拂尘的手柄是特殊竹料制成,看起来清明透彻。那人仙风道骨,略白的长胡须被风吹起来,颇有些仙长的风范。有些惹眼的是他手中还抱着一个足月不久的婴孩,正在襁褓之中睡得香甜。
军队中的将领骑着大马,眼睛被脸上的肉挤成了一条缝,但却眼神睥睨,冷冷地看着那道人。久久才说出一句:“我劝你还是放下这个孩子,莫要引火烧身。”
那道人很是平静,只是站在那里,完全没有理会那个将领。河伯眉头微皱,手中渐渐凝成一团水流,“嘭!”的一声将水流打在树上,只见那道人的四周忽地起了水雾,军队里的士兵也被笼在水雾之中,视线模糊,都有些躁动不安。连马匹都在不停踏着蹄子,士兵人心不稳。将领见此大喝一声,脸上的肉也抖了几下,军中的气氛就安定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水雾渐渐散去。将领定眼一看,那道人竟不见了。又揉了揉眼睛,那人的确不见了。他脸上有些愠怒,呸了一声,表情有些扭曲,五官好像扭在了一起。其虽有不甘,但好像也放弃了追踪,摆了摆手,下令收兵。
铁骑又一次扬起灰尘向来时的方向而去。
不远处
河伯单手负立,淡淡地看着面前的道人,嘴角微扬。
“多谢。”道人微微欠身。
“竹玑子,好久不见。”河伯笑了笑,盯着他手中的孩子。
“这孩子骨骼清奇,天赋极高,想来比起那个赤松子的天才师妹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河伯走近了些,细细打量那个孩子,那婴孩左手手腕处有着一点暗紫色的花纹,被白皙的皮肤衬得有些刺眼。
“这是故人之子,我只是想为她tí gòng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并无意让她成为道家天宗的什么天才。”竹玑子说得云淡风轻,却不禁叹了口气。
“刚刚那是辛梧的军队?”河伯从那婴孩身上收回目光,有些疑惑地问道。
“秦军将领,秦魏联合攻楚无功而返。”竹玑子淡淡开口,语气有些不屑。
“这女孩叫什么名字?”河伯忽然话锋一转,又看了那孩子一眼。
“淑离。”竹玑子愣了一会儿,语气冷淡,似乎是有些害怕河伯打这个孩子的主意。
“《九章橘颂》中‘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的确是好名字。”河伯颇有深意地笑笑,看了看竹玑子有些苍白的脸。
河伯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缓缓拿出那枚碧色玉玦,递到竹玑子面前,有些忧伤地说道:“你可有起死回生之法?”
竹玑子听到此语有一丝怔忡,那玉玦他认得,可起死回生之法……
“生与死都是天道法则,道法自然,你何必如此执着?”竹玑子话说得很轻,语气温和,却又无奈。
河伯久久没有说话,怔了一会儿便把玉玦收回,琉璃色的眸子也黯淡下来,了无神采。
“我方才感觉到那玉玦上沾了她的精血,应有了灵性,想是百越地区的巫蛊之术或许有用。但,云瑶是修炼阴阳术之人,再生的几率很小。”竹玑子见河伯脸上有颓丧之色,又开口点了几句。他身为道家天宗元老,向来主张清静无为,顺随天命,只是故人之托就算自己不为也得为其指一条明路才是。
河伯脸上浮现出一丝欣喜,旋即又恢复了平静,只是微微欠了欠身,冲竹玑子淡淡一笑,便转身向南而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