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知道应妈妈他们有要事,也都很爽快地与他们道别。
出了老楼的大门,有一个只有二十几平的院子,但是收拾得很是整洁。走出院子的大门,穿过十几米长的弄堂,就是乡里最大,最繁华的一条街。
不过,现在虽然是觉得它大,繁荣,那是因为没见过其他更大的。其实,这条街道宽大约只有四、五米。在后世来说,就只算是个小弄堂了。不过现在么,还是乡里最繁华的。
医院的大门是朝西的,这条老街呈t子形,最长的这条是t的横,南北走向,老人都叫这条街横街。医院大门往南走一段,就是东西走向的这条t的竖线,这条就是直街。
交叉口南边有一栋同样三层楼的砖瓦房,是乡里的供销社,很是大气,占地足足有一万平方,一楼挑高六米,比医院还高,明亮整洁。
不过,售货的地方都在沿街的位置,程l形,朝东和北开门。后面还有个很大的院子,里面有什么,应幼夕就不知道了,她也从来没有去过。
在供销社的西边,面朝直街的,就是粮油站,也是很大。然后,在路口的另一边,就是乡里的乡政府位置。跟粮油站面对面,建筑朝南,同样的砖瓦结构,同样的建筑模式,一看就知道是公家的。
只是,乡镇府的东边,却是居民住宅,全木结构的二层老楼,都是朝东的建筑,面对着横街。
横街的两边,有不少的小弄堂,街面上是一个个私人店铺。豆腐坊,剃头的,锡器的,做糕的,做衣服的,卖吃食的,甚至私人牙医都有。
应幼夕是79年生的,她重生回来这时是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拂着大地,私人的买卖也已经红红火火地展开了。
现在,改革开放的时间还不久,但从横街上琳琅满目的店铺就能知道,聪明人已经开始抓住这难得的机遇,默默发展起来。
整个街道都铺着平整的石板,人们在街道上来来往往,偶尔会有人骑着自行车飞驰而过。今天不是集市,人流不多,不然的话,每到五、十逢集,这条街道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也不为过。
那一天,十里八村的人都会过来赶集,所以,人流量特别大,把这条街道塞得满满的。
不过几年后,这里的人就会渐渐搬走,医院的大门也换了一个方向,扩大了很多,朝着东边,那边,将有一条跟横街平行的大街。除了这条街外,还有好几条新街开始规划。
到时候,老住户渐渐搬走,这条老街就没落了,几乎都成了老年人和外来人口的聚集地。直到后来拆建重新规划,这里就将不复存在。
外公的家在横街的接近街尾,靠近北边的位置。也同样是木制结构的,占地也不小,有四百平方左右,是家里祖辈传下来的老房子。
这座房子二层结构,前面直接是门脸,大概有三个门脸大小,面对着大街。房子后面有个两百平米左右的院子。
应幼夕记得,前世自己有记忆来,这里就已经属于大舅家了的,好像外公是带着小舅和阿姨们搬出去租别人的房子住了的。
然后,就是自己另外盖了房子后,才重新有了新家。至于这是为什么,上辈子她一直很好奇,但没有问过,问了家里人也不会告诉她。
几人回到家,家里只有姐姐带着小弟小宇,边上还有个四五岁的男孩子。正在旁边玩着什么,看到一众人进来,也只是抬头瞅了一下,就自顾自地玩着自己的。
应幼夕知道,他应该就是大舅家的表弟陈文斌了,只比自己小一岁,不过,看到大家进来,连叫个人都不会,真没礼貌。
姐姐看到大家进来,跑过来,叫着妈妈,被妈妈夸奖后,就又回头照顾坐在椅车上的弟弟。这时候还没有行动能力的孩子,都是放在这样的椅车里面。这有点像是后世的学步车,不过是不能移动的,小孩子的脚可以在下面自由地乱蹬。
它是一种由竹子做的婴儿车,四四方方的,不过是没有轮子。椅车的上部,前半边是竹片或竹篾做的一个平面,可以放置些孩子的小玩具。另一半就是空的,小孩子就是从这个地方坐下去。
在下面的中间位置,按了个同样竹片做的座位,小孩子坐在座椅上,然后,从上往下,卡了一根竹棍子,刚好卡在孩子的两腿中间,让孩子能稳稳地坐着,不至于滑下去。
小弟小宇正坐在上面手舞足蹈,看到应妈妈后很是兴奋,举着手求抱,小小脚在椅车下面乱蹬,蹬得椅车嘎吱嘎吱响。
听到外面的动静后,外婆从里面走了出来。
外婆是个小脚老太太,个子也不高,一米五的样子。不过,这时候的她才五十岁,保养的不错,看起来还很年轻。外婆这辈子,说实话,是很幸福的,就是在继婆婆手上吃过几天苦,其他时候,都没有受过苦了。只有磋磨人的分,倒将地主家小姐的谱摆了一辈子。
即使后来年纪大了,中风瘫痪在床,也把几个儿女折腾得不轻。刚中风时,还不是很严重,医生建议多运动,慢慢就可以恢复的,不过手脚没那么便利而已。
可是家人一让她锻炼,她就火冒三丈,说家里人都巴不得她去死,就是赖在床上不动。吃喝拉撒让人伺候,直到真的因为活动过少,肌肉萎缩,越来越走不动了。还是会想着法子的使劲折腾,让家里的儿女疲于奔命。
从瘫痪后到去世,整整十几年的时间,照顾她的保姆就换了不知凡几。大姨常说,没有百个也有七八十个了,她都把城里的保姆介绍所全认熟了。
应幼夕看到外婆,甜甜地叫了声:“外婆。”外婆看了看她,摸摸她的小脸,倒也露出了抹微笑,“哎,小夕真乖。现在好了吧,还疼不疼。”
应幼夕摇摇头,说:“还有一点点疼,还要再去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