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重复的第二天,乐苏照旧来拜访马茜。马茜也是已经准备好了早餐,两人吃饭的时候,聊起了将军和玉玺的事情。
马茜问乐苏:“那个将军就是孙坚吧?”
“应该就是他了。”
昨夜梦中转生的时候,两人碰巧遇到了孙坚从井里取得传国玉玺的事情,随后他们就回来了。
“孙坚得到的宝贝是……”
“传国玉玺。”乐苏回答说。
“其实我那个房间里还有些书和杂志,其中有一本里面提到了传国玉玺。”马茜又说道。
“什么书啊?”
“一本关于未解之谜的书,有一部分是历史之谜,其中有关于传国玉玺的故事。”
“吃完饭咱们去看看吧,我也挺感兴趣的。”
反正两人有的是时间,于是马茜和乐苏慢慢翻看起了关于传国玉玺的故事……
汉代蔡邕在《独断》中写道:“玺者,印也;印者,信也。”
传国玉玺,说到底还是个印玺。“玺”在秦以前尊卑通用,官、私印均可称“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镌刻皇印,宣称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是奉为天命的象征。因为始皇玺是用玉做的,后来又作为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所以叫“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
始皇帝以后,历代帝王都以得此玺为符应,象征其“受命于天”,失去此玺之则表示“气数已尽”。
如有皇帝登大位而没有此玺,就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如此更加剧了传国玉玺的争夺。然而,在流传一千多年后,传国玉玺却神秘地失踪了……
说到传国玉玺,还得先说说和氏璧,相传“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工辨识,玉工鉴定为石头,厉王大怒,于是以欺君罪断卞和左足。
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玉,但仍以欺君罪再断右足。
公元前690年,楚文王即位,卞和年老失双足,抱玉痛哭。文王派人去问,卞和说:“我并非因为被砍掉双脚痛哭,而是因宝玉被误认为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
文王深受感动,于是让人把璞剖开,果然是块宝玉,因是卞和所献,称其为和氏璧。
楚威王时,令尹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给他。
可是昭阳后来却将宝玉丢失,有人怀疑是他的门人张仪偷走,拘留张仪审讯。
张仪否认窃玉之事,被毒打了一顿,后来他辗转到了秦国,得到了秦王的赏识,被拜为相国,窃国以复仇。
赵惠文王时,太监缨贤得到了一块玉,鉴定后才知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
秦昭王得知和氏璧在赵国,提议用十五城换和氏璧,而实际上却打算强取。
赵国使者蔺相如见秦王无意割城,提出和氏璧非同小可,要求秦王斋戒五日后再郑重其事。
五日后,蔺相如据理力争,让秦王先将说好的城池给赵国,而且此时和氏璧已被偷偷送回赵国,秦王不愿割城,只得放弃。
这就是国人熟知的”完璧归赵”,不过到了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赵国被秦国吞并,和氏璧还是落到了秦国人手中。
一统天下后,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即为传国玺。
秦子婴元年(公元前207年)冬,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奉上始皇玺。
刘邦建立汉朝后,将玉玺作为汉朝的国印,称为“汉传国玺”,也称“汉传国宝”。
西汉末年(公元8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由于皇帝年幼,传国玉玺由元帝王皇后代为掌管,王莽派他的弟弟前去索要玉玺。
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传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
玉玺被摔碎一角,后来用黄金镶补,但还是留下了缺痕。
公元23年,王莽被杀,玉玺被人献给绿林军将领李松,李松派人送给更始帝刘玄。刘玄为赤眉军所掳后,传国玺落入赤眉军拥立为帝的刘盆子手中。后来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东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争权,宫中大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玺,返宫后传国玺就找不到了。
随后又是董卓作乱,天下豪强在袁绍、袁术的率领下讨伐董卓,洛阳城内一片混乱,董卓弃城逃往长安。
当时孙坚率兵驻扎在洛阳城南宫殿中,某一天,突然发现宫殿中一口井内闪着五彩的光。孙坚感觉奇怪,于是命令手下人下井探望,没想到捞出一个带着传国玺的宫女尸体。
后来此事被人所知,玉玺被袁术拿去,袁术称帝失败后,“传国玉玺”又回到了汉献帝的手里。
曹魏代汉,传国玺作为“君权神授”的象征,落入曹丕之手。曹丕让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
西晋受禅,传国玺又落入司马氏手中。此后,北方陷于五胡十六国分裂动荡的局面,“传国玺”几经辗转才重归晋朝司马家。
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传国玉玺为隋文帝所有。
唐初,皇帝并无传国玉玺。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隋炀帝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返归中原,传国玺才归于唐朝。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朱温篡唐后,“传国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被契丹击败,登楼****,玉玺下落不明。
北宋哲宗时,有一个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这就是始皇帝所制传国玺,但也有人怀疑它的真伪。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走,“传国玺”也被金国掠走,随后便销声匿迹。
在那之后,虽然偶尔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但是都是附会、仿造之赝品。
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传国玉玺”数隐数现。自从五代时期传国王玺失踪之后,这块国宝真假难辨。真正的传国玺到底在哪里,已经没有人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