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站地图 完本小说 创建桌面快捷
浏览记录

*提示:浏览记录仅放置最近浏览的10本书籍

浏览记录是空的
访客登录   免费注册  
  • 六妙笔阁
  • 玄幻魔法
  • 武侠修真
  • 都市言情
  • 历史军事
  • 侦探推理
  • 网游动漫
  • 科幻小说
  • 恐怖灵异
  • 散文诗词
  • 其他类型
  • 排行榜
搜小说:
位置:  >   六妙笔阁 > 长河复生记 > 第8章 汉塞胡天

《长河复生记》 第8章 汉塞胡天

加入书签 推荐本书 订阅本书 内容报错 更新慢了
  • 背景:
  • 字体大小:
  • 字体颜色:
  • 滚动速度: 快 中 慢
    日塌天磕头在地。

    闷蛋立刻下跪响应,“对呀!爷给我们当头领吧!”

    贾道士费力地挤开人群同闷蛋并排跪下,“贫道誓死愿为爷马前小卒!”

    黄河筏子客一条龙先深深作一个揖,跪下郑重起誓:“我一条龙手下二十几人都是苦命的筏子客,如今奉爷为主,如有三心二意,天诛地灭!”

    筏子客马三跪下开言:“我马三最佩服爷英武善战!如今愿追随爷左右,如违此誓,死无全尸!”

    奶娃从孙一身后静静地转出,轻轻地跪在孙一面前,“自从我记事起,我就不记得我吃饱过,爷,求求你别丢下我不管!”

    事情发生的太突然,孙一一时说不出话来。

    他原本打算在此逗留一段时间后返回狼山,争取返回现代。

    不过,现在既然出现了玉米,就要重新作评估。

    “反清扶明”的想法在孙一脑海里又冒了出来。

    明朝灭亡四大原因:内忧外患、政治**、气数已尽、不可抗力。如今“不可抗力”可以划掉了。

    但是孙一马上又升起了另一个疑问:为什么高产的玉米在明朝的西北已经不新鲜了,西北还是闹饥荒?

    查阅手机孙一发现,另一个源自美洲的神级别的高产作物——甘薯,这时也已经在大明朝种植了。

    甘薯进入中国是通过两家姓陈的家族:一家是广东东莞的陈家,陈益;一家是福建福州的陈家,叫陈振龙。

    史料关于福州陈家的记录很详细,陈振龙是1593年从菲律宾千辛万苦把甘薯引进中国的。西班牙殖民者进入菲律宾的时候,从美洲引进了甘薯,解决了当地的粮食问题。陈振龙是一个在吕宋岛做生意的生意人,想把这种东西引进老家,但是西班牙殖民者非常严苛,在各个口岸严厉盘查。陈振龙拿了一根甘薯的藤条把它编在一个箩筐里,然后带着这只箩筐上船回到福州老家。

    带回来之后,他跟儿子一起给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上了一份贴子,建议在福州试种这种甘薯。陈家率先在自家的农田里开始种植这种东西,四个月以后获得成功,立刻又给福建巡抚上了一份贴子。这个时候福建大旱,马上面临粮食短缺的局面,福建巡抚金学曾当机立断,晓谕福建各地立刻开始推广甘薯,由此甘薯在福建得以普及,使福建得以渡过当时的粮食危机。所以在福建也称甘薯为金薯。

    据说福州人为陈家立了祠堂,祠堂里面供奉的就是陈振龙和他的儿子,把陈振龙供奉为水部尚书,把巡抚金学供奉在庙中。陈家由此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广甘薯的家族举动,他们北上浙江、山东、河南,南下广东,但是非常不顺利。陈家后代,把家族推广甘薯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叫《金薯传习录》

    玉米和红薯,两种高产作物,一个走陆路,一个走水路,一北一南,一西一东,分别送上门来,而大明朝,居然因为饥荒而灭亡了!?

    “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上帝精心安排的双保险居然都救不了大明!可见大明朝是怎样地变着花样作死!

    要说玉米在西北是老百姓自发性地种植,没有得到官府的重视,可是在福建推广红薯的可是堂堂的一省巡抚啊。

    一身巡抚身份不够,徐光启身份足够吧?

    万历年间(1607年),徐光启父亲去世,徐光启遂扶柩归葬,回原籍淞沪守制三年。

    次年,徐光启在家乡试种甘薯,大获成功,总结了甘薯的十三个好处曰“甘薯十三胜”,并上《甘薯疏》,请求推广。

    徐光启在崇祯朝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孙一就不信徐光启就没给崇祯推荐过甘薯!

    孙一实在是无语。这样都不行,还能怎样?

    难道要上帝他老人家直接把成品粮食送到仓库里,再撅起屁股让大明朝皇帝愉快地踢上一脚?

    让孙一更气不过的是:农业如此,工业也如此!

    全球的所有知识分子,一致公推珍妮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开端。十部穿越小说九部拿珍妮机开局。

    1764年制成的珍妮机是最早的多锭手工纺纱机,可装有八个锭子,适用于棉、毛、麻纤维纺纱。

    而大明朝的纺织技术,远远领先珍妮机!

    古今纺织工艺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各种纺织工具。

    手摇纺车的图像资料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

    脚踏纺车最早的图像资料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

    公元四世纪东晋画家顾恺之一幅画上出现脚踏三锭纺车;

    宋末元初黄道婆(约1245-?)把脚踏麻纺车改成了脚踏三锭棉纺车;

    元代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王祯著《农书》里出现了脚踏三锭棉纺车,脚踏三锭麻纺车、脚踏五锭麻纺车。

    王祯的《农书》还记录了“中原麻苎之乡”皆使用的一种大纺车,同时可以纺三十二个锭子!是四百年后出现的珍妮机的四倍!

    更牛的是,比大纺车更进一步的是“水转大纺车”,完全由水力驱动!

    王祯不是工程师,所以对大纺车结构的记录不甚了了可以理解。

    薛景石,元初山西万泉县(今山西万荣县)人。出身木工世家,著有《梓人遗制》,详细介绍各种木器形状、结构特点、制造方法。绘有零件图和总体装配图,每图都注明机件名称、尺寸和安装位置、制作方法和工时估算。

    可惜《梓人遗制》原本失散,到2016的年代仅保存了其中的两部分:其一,车,其二,织机。

    其中织机部分中对立机子(即立织机)、华机子(即提花机)、布卧机子(即织麻、丝织机)和罗机子(即罗织机)的形制、规格都有叙述和讲解。

    孙一估计,崇祯五年,大纺车的制作工艺一定还没有失传!甚至在某个地方,还有无数台大纺机在运转!

    从农业,到工业,大明朝万万没有灭亡的道理。

    可是,偏偏它就是灭亡了!

    孙一只能扼腕叹息,大明朝气数已尽,是它自己要花样作死,谁也拦不住。

    留给孙一唯一合逻辑的方案,就是任大明朝去死!“反清不扶明”!

    如果“不扶明”,大明朝的“内忧外患”、“政治**”、“气数已尽”一下子全转化为孙一的优势。

    孙一发觉以前自己搞混了了几个概念:民族、文化、国家和政权,自己把这四者混成一个词:“大明朝”。

    孙一其实想挽救的是前二者,与属于老朱家的国家和政权没有一文钱关系!

    如果抛弃老朱家,有什么地方比这三不管的塞外狼山更合适?有什么人比这些活不下去的流民更合适?

    孙一血往上涌,对着脚下的明朝人说道:“我答应你们!”

    有诗赞曰: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唐)王维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小提示: 按←键返回上一页,按→键进入上一页,您还可以 加入书签

阅读提示:
1、本站会员登录后,将免费体会到最顺畅的阅读方式[最少广告]。
2、注册本站会员,将《长河复生记》加入书架,可以通过书架更快的了解更新信息。
3、免费小说《长河复生记》 第8章 汉塞胡天所描述的内容只是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的立场无关,本站只为广大用户提供阅读平台。
  • 站长推荐
  • 猜你喜欢
  • 男色撩人之溺宠逃亡妻 连载中图标 男色撩人之溺宠逃亡妻
  • 我的MC物语 连载中图标 我的MC物语
  • 重回中世纪 连载中图标 重回中世纪
  • 魂穿修真至圣 连载中图标 魂穿修真至圣
  • 第一法师 连载中图标 第一法师
  • 我的分身会穿越 连载中图标 我的分身会穿越
  • 我的游戏角色是现实救世主 连载中图标 我的游戏角色是现实救世主
  • 武道巨擘 连载中图标 武道巨擘
  • 堕世之轮 连载中图标 堕世之轮
  • 芳香留 连载中图标 芳香留
  • 春水碧于天 连载中图标 春水碧于天
  • 重生之仙帝逍遥 连载中图标 重生之仙帝逍遥

本小说站所有小说、评论均为网友更新!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行为,与本小说站(http://www.6mbg.com)立场无关!
本站所有小说的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或是含有非法内容,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谢谢!
Copyright © 2016-2019 Www.6mbg.Com 六妙笔阁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