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起床了!”一个侍女轻轻地喊道。
“哦。”女孩缓缓地起床。“今天是登基大典,灿霞,不可以晚去!”一个落落大方的女子进来了。“额娘。”女孩这样叫。--------------------------------------------------------------------------------------------登基大典上,一个声音响起:“你是谁?”女孩寻声望去,只见一个英俊潇洒的男孩站在那儿。女孩回答道:“爱新觉罗灿霞,恭亲王的女儿,和硕格格。可以叫我小霞。你呢?”男孩回答道:“爱新觉罗雷修,礼亲王的长子,可以叫我阿修!”谁都没注意,可偏偏皇上就注意到了。皇后发现了,邪恶地微微一笑:“皇上,历来呢,新皇登基,总要念念规矩。”皇上把注意力转移开,说:“那皇后来读吧。”“是。”皇后笑了,“清代最讲究国法礼仪,官场上的礼度和称谓言谈极有分寸,特别是皇帝或皇太后召见内外大臣,大臣们觐见、奏对,更要遵守礼仪制度。稍不注意就会“失仪”,最轻者也要罚俸,重者还会降级、丢掉官职甚至判刑,因为这都有礼仪规章,觐见皇帝也是六部之一礼部的职掌清代文武官员被皇帝或皇太后召见,应一律跪安,汉大臣必须自称“臣xxx恭请皇上圣安”或“臣xxx恭请皇太后圣安”,满籍大臣则称“奴才”。皇后、妃嫔、满汉大臣无论当面或背后都称皇帝为“皇上”,只有皇太后或皇太妃称皇帝为“皇帝”。清代历史上只有极少数例外。但是,这也是局限于一小部分太监,大臣们是不会这样称呼的。至于“太后吉祥”、“老佛爷吉祥”之类的称谓更为荒谬。皇帝、后妃、满汉大臣和大部分内务府官员、太监,无论当面或背地都称“皇太后”。道吉祥是太监圈里流行的见面问候语,皇帝、后妃、大臣们绝不会用下层太监之间的问候语去称呼皇太后。在清代,只有某些内务府低级官员才会与有地位的太监互道吉祥,以示亲近。至于“老佛爷”,这是清末一小部分近侍太监与内务府官员背地称慈禧的代名词,以示受宠和亲近,但当面是绝不敢称呼的。同治年间是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大臣们为加以区分,在正式文书中会以尊号加以区分,如钮祜禄氏称“慈安皇太后”、那拉氏称“慈禧皇太后”“慈安”、“慈禧”均为尊号中的头两个字,背后会简称“东太后”、“西太后”,但也不会在当面或背地称呼那拉氏为“老佛爷”,因为这是为礼仪制度所不允许的。对死去的皇太后,大臣们提到时都要称谥号,如那拉氏,则称“孝钦皇太后”。其实,既便太监们背后称“老佛爷”的也是极少数,一般对东、西两太后会简称“东边”、“西边”,称皇帝为“上边”。“老佛爷”之称其实并不自西太后始,乾隆皇帝因为寿高,当时近侍、太监背后就称他为“老佛爷”、“老爷子”,但大臣们则不会这样称呼。野史记载:纪晓岚曾在背后称乾隆为“老头子”,恰被乾隆听见,欲加治罪。纪氏机智解释才使乾隆转怒为喜。真实与否姑且不论,但由此可见大臣们在背后对皇帝也是不能随便称呼的。“老爷子”的称呼一直到清末还存在,对妃嫔,太监称“主子”。因皇帝的妃嫔不止一位,则在前面冠以封号,如对光绪之妃珍妃称“珍主”,瑜妃称“瑜主”,以示区分。书面行文称“主位”。至于对皇子的称呼,也不像现在影视剧中一律称“阿哥”。在清代对皇子的称呼不同身份是有区别的,“阿哥”是大臣们对皇子的称谓,内务府官员和太监一律按皇子的排行称“爷”。书面行文则按排行称“皇?子”。皇帝之女在未授封公主之前,一律称“格格”。大臣们与皇帝奏对时提到死去的历朝皇帝,也不会说“康熙爷”、“乾隆爷”这样的话,这是近侍太监的语言,如嘉庆皇帝与大臣奏对时提到他的父亲乾隆,嘉庆称之为“皇考”,大臣们则必须称乾隆的庙号与谥号“高宗纯皇帝”。档案文书也是如此,皇帝在位时标以年号,死去的皇帝则标以庙号与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