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到公司上班时,办公室里竟然热闹到不行。
好像人人都放下了工作,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叽叽喳喳。
“发生了什么?”我茫然不解,顺手抓住eric问道。
eric眨了眨眼睛:“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还有一个暂时属性未定的,你先听哪个?”
“坏消息。”
eric故作深沉地咳嗽了一声,周围的人捧场地安静了下来,他握着一卷杂志,装作话筒放在自己面前:“我们敬爱的副总监bred先生在昨天的宴会上激怒了charlottesuca女士,在现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此事成为了今天的报纸头条,正在以不可估量的速度传播到整个世界。”
“刚才总裁把bred先生喊走了。”helen补充道。
看来这就是那个属性未定的。
我流露出一点幸灾乐祸的表情,而lisa立刻机智地说出了那个好消息:“而一刻钟前,alex亲自来通知我们,victoriawen今天下午返回,14:30召开部门会议。”
“bred先生这只蝴蝶已经对凯斯蕾威造成了史无前例的负面影响。”eric看着自己电脑上打开的网页,忧虑地说道,“他造成的负面影响正在不断扩大波及范围。现在公司的股价正在不断下跌,整个凯斯蕾威系统都忙得焦头烂额。”
“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我问道。
“具体也不太清楚。”helen脸色浮现一丝赧然,“我们几个似乎都前后溜走了,当时除了bred以外没有其他凯斯蕾威的人在现场,这件事还是alex告诉我们的。”
“alex没什么表情,但我猜他应该挺高兴。”lisa毫不掩饰自己对bred的方案,兴高采烈地说。
“静一静,诸位。”戏剧化地,alex略有尴尬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我们转过身去看着他。他表情平静,倒没和lisa计较什么,而是直入正题:“各司其职,不要在意新闻上怎么说。”
一贯温和的alex虽然还保持着语气的平淡,但他额头上的汗珠已经暴露了——显然,凯斯蕾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公关危机。
alex走后,围在周围的人群渐渐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这时我才发现刚才被eric攥着的杂志恰好就是谢谦对我提起的那一本,我顺手拿起来看了看。
封面上是德国女设计师奥古斯塔的黑白照片,她在前年的费什顿奖中大出风头,却在一年后由于突发性心肌梗塞而辞世,她去世时处于事业的巅峰期,据说引起心肌梗塞的原因是过度疲劳。
这位德国设计师的离世引起了很长时间的痛惜。
我看着封面上的奥古斯塔。这位英年早逝的女设计家所设计裙裤装被我和我的同学们奉为经典。因为它的设计简约又前卫,版型完美,几乎适合每一个人。所以当年号称“永不过时的奥古斯塔式”。
当年裙裤可是红透半边天,大街小巷都在出售奥古斯塔式裙裤的仿制品。连带着奥古斯塔也红到发紫,甚至有评论家认为她可以领导时尚的风潮。
整个时尚圈都对她寄予厚望,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未及展露足够的才华,奥古斯塔就猝然离世。
这张照片取半侧面仰视的角度,奥古斯塔单手撑着下巴,嘴唇微张,双眼望着前方。
《时尚尖峰》采用了奥古斯塔生前接受它采访时所拍摄的照片。
目前的四大时尚类杂志分别是《时尚尖峰》、《潮流汇》、《莉莉丝》以及《泛摩登时代》。
最有名的无疑是《时尚尖峰》。被誉为时尚界的“圣经”。主要是对于新发布服装的解析和评价、敏感问题的讨论以及对时尚风向的预测和分析,有时也披露一些时尚界鲜为人知的故事。年度版则会汇总每年的各类排行榜,并附一到两篇专访。因为权威性、可读性和专业性而被称为至尊。
其中,起源于美国的《潮流汇》主要报道时尚先锋们的访谈录及明星或模特的街拍、写真。有时也会有一些花边新闻的报道或者业内人的随笔。与《时尚尖峰》而言偏向生活类,颇受文艺青年欢迎,受众相当广。
《莉莉丝》则是目前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杂志。它的受众主要是年轻女孩。主打内容是教人们怎样搭配——包括妆容、发型和服饰等。以及推荐一些物美价廉的品牌,偶尔也会有折扣卷附在杂志里。当然了,还有最受欢迎的狗仔队爆料。
最后,《泛摩登时代》,涉猎极广。也是唯一一本不局限于服饰化妆类的时尚杂志。除了服装配饰以外,它也教人们如何进行室内装修设计,如何利用简单的材料做一些diy手工饰品,如何选用有情趣的生活物件等等。而它的口号就是——“让生活变得越加摩登”。
而我手中的这本《时尚尖峰·2003年度特别刊》,登载了奥古斯塔的一生、着重讨论了“时尚扭曲”的话题,而最后,则是对victoriawen的专访。
杂志先是起了一个诱惑力十足的标题名——“victoriawen:neversaygoodbye”。所附的两张照片,一张是2001年冬季的费什顿奖颁奖典礼上,victoriawen手捧两座奖杯的照片;另一张则是特别拍摄的写真,她穿着白衬衫和绣花短款伞裙,从樱花漫舞的路上走来,照片中露出埃菲尔铁塔的一角。
虽然“光之初”还作为经典款被销售,但设计者已淡出视线很久。
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您已在凯斯蕾威就任创意总监一职两年,并未发布新的设计作品。是否已确认转为幕后发展?”
而victoriawen的回答是:“未来不可预测,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采访主要环绕她当初的设计理念、在凯斯蕾威的工作经历以及对未来时尚发展趋势的展望进行。
其中有一张插图是victoriawen目前唯一流传于世的设计作品。是一对名为“光之初”的婚戒,采用了铂金底座,一圈碎钻环绕着一枚月光石。这是“立体镶嵌”和“99切面法”的首次运用。victoriawen通过高超的设计灵感和切割手法,令女孩子们所梦想的婚戒成为了现实。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立体镶嵌在现在已经不算稀罕。但在当时,victoriawen通过镂空雕刻与立体镶嵌相结合的方式,令戒指本身精巧华贵但又不至于沉重。同时,这种独创的“99切面法”令钻石最大限度地发挥光芒,同时也反衬了月光石的晶莹圆润。
这种切面方法是任何人都不得而知的机密,victoriawen不曾将它公之于众。因此虽然后来的生产者想尽一切办法,却都无法令成品超越“光之初”。
采访还问及了关于凯斯蕾威地位下降的问题。对此,她表示时尚界更新换代是必然事件,人们对于凯斯蕾威的风格已经有些厌倦,而她已在协同其他设计师,为风格的转变而做出努力。
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凯斯蕾威依旧是全球著名的大品牌,客户范围宽广。
只是庞大的凯斯蕾威如同一个古老而巨大的机器,每一个零件都嘎吱作响,而稍有不慎就会毁坏它。victoriawen纵是构想出了再完美的蓝图,也难以在短期内扭转日薄西山的局面。
问及“光之初”的设计灵感时,victoriawen大方的表示是恋人给予了她这种非凡的灵感。而当采访者调侃何时尘埃落定时,她也坦然表示一旦尘埃落定就会公开给业内朋友们。
联想起谢谦所言的“名花有主”,我猜想这位“恋人”应该就是谢谦口中的那一位了。
我翻回那张樱花树下的照片,victoriawen身材修长,颇为瘦削、从照片上看来,她的长相有几分味道,瓜子脸、桃花眼,右眼角有一颗泪痣。她的眼神似乎有些忧郁,即便笑起来也有点清冷的感觉。
这和我构思的形象不太一样,不过,不得不承认她在中国人和外国人看来都是不折不扣的美人。
报道的尾端则附了victoriawen所获得各类奖项以及各年排名。除去2001年的费什顿奖以外,那年她还获得了金柏莱最具创意奖,同年她在沃森时装设计师排行榜上名列第4。这是victoriawen这个名字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在设计师类排行榜上。
其余则是凯斯蕾威内部的奖项。
可以说2001年是victoriawen作为设计师的辉煌高峰,只是转瞬即逝。
那年我刚来英国,刚开始学设计,刚开始接触“时尚”,也难怪没有听过她的名字。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其他三个人也不认识她了。
她出现于我们未来得及了解的时候,隐退于我们开始涉足的时刻。
某种程度上而言,victoriawen和奥古斯塔有所相似之处。她们先后成名于费什顿奖,她们都曾居于这个圈子的顶峰,都曾掀起过时尚风潮,都如流星般仓促而耀眼,但结局却大相径庭。
前者在声名鼎盛时急流勇退转为幕后,后者扶摇直上一度触及王座。
在当时,人们因为victoriawen的转身而感到惋惜。尔后又因为奥古斯塔的与世长辞而痛惜。
很难说谁的选择是对的。
我顺手将杂志塞到一旁,伸手敲了敲对桌lisa的电脑屏幕:“一起去吃午餐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