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g期间,身为老师,知识分子的爷爷和奶奶都遭到了重创。爷爷被打成了好像是右派还是牛鬼蛇神的,总之被关了起来,奶奶也精神分裂了。因为我的生活环境塑造了从不主动说话问问题的性格,我也从来没有问过家人奶奶是怎么疯的。只知道是因为那场运动。曾经我自己猜测是因为被批斗导致的,但是很多年后母亲告诉我,奶奶疯了不是因为被批斗,而是因为爷爷被关了起来。刚被关起来的时候,奶奶就有点受不了了,当时反映出来的就有些不太正常。然后她找领导,找关系去看爷爷,从关爷爷的屋子窗户往里看了一眼,就那么一眼她就崩溃了。一个蜷缩在一个角落里的鬼魂一样的东西怎么可能是自己的男人,怎么可能是那个曾经帅气伟岸的男人?据说爷爷当时被剃了鬼头,再强调一下关于这一段我没有跟本人求证过,是听母亲说的,所以才特意问了母亲消息来源,是奶奶的同事,同一个学校的老师讲述的。我看过爷爷的照片,真的超级帅啊,身材极好,在那个年代能长到一米八几的个子。这种惊讶在我看父亲年轻的照片时也发生了,我惊呼,天啊,这是我爸,怎么可能这么帅?怎么我长得这么难看呢?
这里插一句,父亲也说过爷爷的身材,不过说的角度不同,不是夸他身材好,而是咒骂:“你那个死爷,打篮球的,身体那么壮,一米八几的个子,打我的时候一拳我就趴地上起不来了……“说的时候下巴又像大力水手一样向前伸,牙齿又被咬得咯吱直响,然后我只能小心谨慎不要触了暴怒父亲的霉头。
所以奉劝想要成家的人们,大家看人真的不能看脸啊,你光看脸,万一对方内心有的缺陷你看不出来,那以后组成了家庭很可能造成悲剧的,比如沟通困难啊,吵架啊,甚至家暴什么的。
虽然我们家族一代代还在进步,比如我母亲对我说:“我跟你爸在一起这么多年,你爸从来没打过我,我觉得这点你爸比别人好。”
确实如此,在这方面我虽然从小对父亲非常恐惧,但其实他打我的次数和严重程度远远比不上我爷爷对他。然而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中的时间,我是远远大于父亲的,毕竟他那个时候还可以逃,再加上他跟爷爷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那个年代十几岁就分配去当电工学徒了,而且他还有兄弟姐妹。举例,小时后如果父亲坐在我旁边,他一抬手我就会下意识地躲避,眯眯眼,抬手护头,结果抬了一半发现不是要打我,自己还觉得挺尴尬。有一次,去姑姑家里,姑姑和她男朋友,两个女儿一起请我和父亲出去吃火锅,我和父亲挨着坐,就发生了这么一幕,结果因为是在人前,感觉无比尴尬的不仅是我,还有父亲。再加上我对人情世故的感觉十分不敏感,当时根本不知道在别人家吃饭要收敛一些,疯狂的吃羊肉。最后父亲忍不了了直接说:“我一看你这一出(这一出是这样子的意思),就想一脚把你卷到桌子底下去。”
然后姑姑偷偷低头问我:“你爸是不经常打你?”其实姑姑是知道的,就是假装问问而已。
我也没回答她。
这就像当年精神分裂的奶奶虐待我,她也知道,但只是知道而已。
关于在别人家吃饭不解风情的事,还发生过一次,父亲帮装修房子的同事家里安装电线电灯,那个时代都是帮忙,是不收钱的,但是会请吃一顿饭,就把我叫到他们家去了。对方家的孩子跟我是同班同学,我吃了其中一种肉特别好吃,就一直在夹那个肉吃,其实也没吃多少,小盘子里总共只有3,4块,差点都被我吃了,压根就没注意他家孩子也爱吃这种肉。然后他家孩子就高声说了一句:“甲丁,你多吃点锅包肉,这是我妈专门为你做的。”边说边把最后一块夹进自己的碗里。今天想想,那时候才不到十岁的样子吧,我当时居然没明白什么意思,还在想,哦,原来这东西叫锅包肉啊,真特么好吃啊。曾经别人问我爱吃什么,我总是说不出来,这回我知道了,以后谁再问我爱吃什么,我就告诉他们我爱吃锅包肉。从那以后,锅包肉成了我毕生的最爱。当然随着生活继续我还是发现了其他好吃的东西。比如,有一次,家里院子围墙倒了,不得不想办法盖起来,父亲把当时监狱搞建筑剩下的水泥运回家里,当然水泥是没花钱的。找来两个民工把围墙盖了起来,但中午得包人家一顿饭,就用剩下的一袋从公家揩油的水泥跟镇上小饭店换了两个菜,一个尖椒护心肉,一个尖椒肥肠。从此我又发现两个好吃的东西,想想,我已经十几年没再吃过尖椒护心肉这个东西了。
跑题了,回到我们家族纵向的,隔代比在进步,但是横向的,跟同龄人比是越来越落后的这个话题。就像阎学通老师在一次讲座中说的国家发展和崛起的区别一样,你跟自己的过去比进步了,发展了没意义,你得跟其他人比更好才行。他还举了腐朽的清末其实跟自己曾经比也是高速进步的,然而,你跟人家一比就完了。父亲就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抱怨的时候,总是说“我对你已经比你爷你奶对我强多了“这种跟自己比是进步的话,而在他抱怨自己的人生的时候又说:”你看看我那些同学,你看看他们的父母,你爷你奶有他们爹妈的哪怕不用一半,就十分之一我都得比我那帮同学强一万倍!“这种跟周围人比落后的话。
到了我这代,感觉比我父亲又进步了一些,比如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暴力,但跟同龄人比,跟周围的人比,素质差得太多。主要反映在智商和情商两方面。如果用形象的百分制来解释,一般正常人智商情商起点定在及格线左右,我们说有60分,随着慢慢成长,受教育等,变成7、80分,优秀的可能变成8、90分。而我跟同龄人比,智商情商起点是20分,真没夸张,以后慢慢会写到。即使比别人快两倍的成长,最后到了60分,还是比正常人的平均值差,而且这还没跟更加优秀的人去比。问题是人生活在社会中,就是跟所有人比,不是跟自己的过去或者自己的上一辈去比。
此处只是说了智商和情商,还没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的问题。所有的孩子在出生时都没有形成三观,只有吃喝拉撒睡的本能。所以有人用比较浪漫的方式形容孩子三观的塑造就像一张画纸,你画上什么就是什么,还有形容成雕塑的塑造的,我觉得这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的说法,他们懂得塑造孩子。而对于我这样的人应该用不太浪漫的方式来形容,孩子就像一块卫生纸或白抹布,你抹上什么就是什么。
理性科学的,不感性唯心的说,两商跟三观一样,也是如此塑造出来的。他们形成的阶段一般是6或7岁之前。这不是我说的,也不单是西方科学家说的,这是古,今,中,外,一致的观点。比如我们自古就有3岁看大,7岁看老的说法。而西方,比如卡尔威特教育法(这个有些争议),但犹太教育法,包括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6,7岁之后的努力不是没有意义的,但那是在上限已定的情况下上下波动而已。上过高中的人,应该都知道,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无论怎么努力,不会的数学题还是不会。也有越努力学的越好的,这样的人我只见过一个,是个女生,没记错的话她本来数学在100分左右,甚至不过100,上了高三突然有一次数学变成了130多分,以后就一直130,140分左右,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她本来上限就在那里,只不过原来根本没学。我们班的同学都是挑灯夜战看书做题的,但是名次几乎不会有变化,最多是局部波动而已。理论上说,早晨7点,学到晚上10点半放学,回家还学到12点甚至更晚,你进步一分总行吧?那一年365天,就堕落两个月也能提高300分啊,原来400分的水平,学一年就700了,就上清华了,但你见过这种人吗?你见过的考700分的人是从多少分努力上来的呢?690?当然也有可能是710没发挥好导致的。
因为我的人生中,数学这门课对我伤害极大,是大家想象不到的那种大,以至于遇到这门课学得好的就问他们为何数学学得好。因为他们看书做题我也看书做题,他们做笔记,我也做笔记,他们错题用红笔标出来,我也用红笔标出来,他们把卷子粘起来,我也按顺序粘起来,他们考试之间看总结的错题,我也考试之间看总结的错题,然而,毫无卵用!会的题做多少都是会的,最后几道大题该不会还是不会。我问高中同学你们数学为什么学得好?他们分为两种,一种是压根就不知道为什么学得好,比如其中一个人回答我说,因为我初中数学就好。我问他为什么初中好,他笑了,说因为小学就好,然后我就不问了。还有一种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数学学得好,但他们以为自己知道,以为自己有秘诀。他们说你得像我一样努力啊,做笔记啊,改错题啊等等。我就想问他们,你们不知道所有人都这么做吗?为什么就像划分好的阶层一般,毫无变化呢?
即使上了大学后,遇到数学学得好的同学我还会调查一下他们数学问什么学得好。因为我从小受的教育是学习好不好主要看努不努力,跟别的一点关系没有。并且深信高中同学分数高的那都是晚上回家比我学得晚的。可上了大学,大家都住在一起,一个人努不努力是藏不住的。这些数学学得好的人,他们差不多都说了同一句话,最多差了几个字,他们说:“我从小到大数学就好”。
这里我要强调一下,这些数学好的同学也不是不努力,但是,得到的完全不同,差距很大。而且他们也不是全部都在6或7岁之前的进行了早教,智力开发什么的,但他们在这个阶段都无意中有意或无意地开发了智力,这东西又包括两方面:记忆力和理解力。也就是说不能说一个6岁之前就砰砰跳跳四处玩乐的孩子他将来的智商就比一个6岁之前被家长逼着看书做题的孩子差,还很有可能是反过来的。关于如何教育孩子专家懂得比我多,有孩子或将来打算要孩子的可以去看看。
在6,7岁之前,这个地基上的差距,实在太难弥补。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人在两商和三观上不行但依然成功的,因为极小概率事件永远存在,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就不太存在了。我们一般强调这些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是因为这些人的努力和毅力等品质,但努力和毅力的品质从哪里来?塑造出来的,什么时候,怎么塑造的?这又会回归我们刚才说的。著名教育学家,财经评论员张捷说过这个问题,你用开发出来的能力考上的和没开发出来但靠题海考上的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以后走上社会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拉开差距了。个人感觉走上社会之后做一件事情更像是把一道数学题直接放到你的面前,看你能不能在规定时间解决,解决了那一关你就过去了,解决不了,好一点可能再给你一次机会,不好的话你就失败了,不太存在给你一千次练习然后总结规律让你成为高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