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这段时间,刘蕾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的跑工商局,人瘦了,不过倒是看着更精神。事情办得不太顺利,就算找了熟人,到了办事机构没有人刁难,因为她以前没经验,该带的资料一时不齐或者资料不合格,一道手续她也要来回跑三、四趟。刘蕾是个急性子的人,一听资料不行就着急,打电话把张丹青召回来,训上一通,告诉他需要补充什么材料,急等着立刻把东西准备好。
张丹青见她如此为自己奔波,心下感激,即使她说话冲了点,也不以为忤,立马听令行事,两个人商量着想办法把材料弄好了。大部分时候赶不及就一起在外面吃饭,有时候还要连夜准备,张丹青让刘蕾回家休息,刘蕾怕他弄不好,非要在一边盯着才放心。张丹青看她这样辛苦,自是不忍,总是带她到24小时营业的店里去吃宵夜,然后开车送她回家。
刘蕾在药房的工作还算轻松,能根据需要调整工作时间。最多的时候她一天跑了三趟工商局。办个营业执照居然需要数道手续,等到整个手续办下来,已经是一个月以后了。刘蕾这次是真正体会到在社会上办事的不易了。由己推人,她想到药房拿药的人肯定也都不容易呀,她决心以后上班一定要端正态度,对待病人和家属更耐心一些。
接下来她开始跑税务局。这次她找的人比较靠谱,给她列了单子,让她按照单子一次准备好了材料再去,省的来回跑。她算是摸着了门道,为以后她跑各种政府部门积累了经验。这些天跑下来,刘蕾发现,其实她挺喜欢这样和人打交道的。里面挺有意思。
张丹青把跑机关办手续这一块儿托给刘蕾,顿时轻松了许多。省建内部存在纷争他是知道的,有和刘大华对立的人,自然也有亲近支持他的人。张丹青要做的就是接近这些人,和这些人打成一片,在今后项目经理走了以后他张丹青也能在省城混下去,而且越混越好。刘大华当然支持张丹青,那些跟他有过节的人趁他要走之前对付他,人还没走茶就凉了,倒是给他提了个醒。以前的恩怨该有个了解了,对方既然出手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他也应该回敬一下。
张丹青预料到在这中间他必然有一段日子不好过。工程项目部对他结算货款的要求并不拒绝,只是每次都有充分的理由不能结算:会计不在,需要材料员签字,需要项目经理签字。材料员或者项目经理不是出差就是不接电话,或者好不容易见面马上就要出门或者有重要会议。他总不能立逼着对方给他签字付款,他这点货款在对方看来就是毛毛雨,他还想着以后合作,即使以后不合作,也得先把货款结算回来。他不能把关系搞得太僵。即使知道对方是在脚底下给他使绊子,他脸上也要带着笑。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真像过去的□□,被拾掇着还得带着笑脸,让对方觉得高兴才给钱。想想还真是贱呢。可有什么办法呢,这个社会谁人不是这样呢,就是那些看着风光的大款、高官,在更高一级的人物面前,不也是这副嘴脸吗。自己是为了糊口,那些人为了权势、地位,还有野心,能把自己放得更低,不是有报道说有的官员为了讨好上司,达到升官的目的,把自己的妻女送达上司的床上,任其玩弄?只是那个上司做恶太多,被揭发出来,结果拔出萝卜带出泥,这位卖妻卖女的官员弄了个臭名昭著,还鸡飞蛋打,如今他仕途全毁,妻子与他离婚,女儿也不再认他。
改革开放,除了引入先进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也引进了性解放这种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一些人包括政府官员开始把礼义廉耻这些中华传统美德视为糟粕,开始追求情感和肉体的自由和解放。又或者,这只是为自己的堕落找的借口。人性丑恶的一面始终存在,只是如今暴露出来的更多,或者连遮羞布懒于弄一块了。
他不是胸怀天下的大人物,只为自己的一日三餐奔波就累的像条狗了,哪有这个美国时间去关心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只是一时心气不顺,发个牢骚罢了。
最近张丹青连连受挫,虽然知道这种不顺只是暂时的,可如此密集的集中打击承受起来不容易,他心里还是很难受的。难免就有了些怨气。
他目前的业务主要还是倚赖省建的工程,那些整不了刘大华的人,想整他还不是小菜一碟。他还得忍着,肚子里在腹诽也要带着笑脸,实在憋屈。尤其是以前和和气气称兄道弟的人一转身就换了一副嘴脸,跟他虚与委蛇,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为难他,背地里还不知道怎么笑话他。他最是难受。
回到店里,看着空了的仓库和货架上孤零零的样品,除了鑫海,所有的工厂都不给他发货了。即便是鑫海,也是冒着风险坚持给他发货,如果他这里完了,鑫海的损失将会很大。如果能够度过这个难关,他要铭记鑫海对他的信任和帮助,以后发展到什么程度也要和鑫海长期合作。患难见真情,他想过先凑点钱把货款垫上,好让工厂发货,只要坚持过这段时间,一切都会好起来。可真到想借钱的时候,他发现他找不到谁会在这样的条件下借钱给他。
刘蕾知道了他的窘境以后倒是把她攒了半年的工资给了他,“这是我攒的一点钱,你拿去用。我没有用钱的地方,你不用着急还,啥时候有了再说。”张丹青问:“孙平知道吗?”“他知道啥,这是我的钱,我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张丹青说:“怎么,你们还没和好?怎么回事?”刘蕾说:“我和他如今各过各的日子,我不管他,他也管不着我。”张丹青还想说啥,刘蕾已经转身走了。她骑着自行车的身影很快就融入街上的人海不见了,可张丹青望着那个方向,久久的没有动。
他张丹青到现在还是没能出息,出了事还要个女人操心不说,还要女人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帮他。这个认知让他自尊很受伤,心里酸楚又有点微微的甜蜜。当天下午张丹青控制不住自己狂野的思绪,一个人跑到在一家小饭馆里喝的酩酊大醉。
他如今搬到店里住着,平时和两个店员一起睡在一间屋里。从饭馆回门店的路上,他跌跌撞撞的不知道摔了多少跟头,趴在垃圾箱上吐了几回,最后在一个垃圾箱边上摔倒后居然睡着了。路人见到这样一个伤风败俗的醉汉,不禁群起围观,议论纷纷。无巧不巧,农学院的黄老师刚好经过,他是个最好看热闹的,挤进人群,看到居然是张丹青,大觉其中必有故事。
黄老师从张丹青“发达”以后,已经改变了对他的态度,是所有人中间最希望他和刘蕾的事能成真的。黄老师骨子里是个浪漫主义者,自己的人生无望,他就希望周围的人中间有人能够活得不平凡一些。从张丹青身上,他看到了希望。
黄老师觉得张丹青成了大款,就有了追求一个有文化城里女人的实力,做为一个成功人士一生之中也应该有一段美丽的爱情做为点缀。而孙平,相对来说,就太普通、太平庸了,活脱脱就是给爱情故事的主人公做陪衬的悲剧角色。他出于这样的心态始终支持张丹青和刘蕾之间的故事能发展下去,并且不惜因此和传播谣言的张老师反目。
见到张丹青街头落魄,黄老师激动万分。这是爱情故事当中的挫折桥段,男主人公事业受挫,女主人公如果温柔鼓励,男主人公受到感动是最容易动情的时刻。他黄老师适逢其会,一定要抓住机会,促成这段姻缘。这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大契机,绝不能放过。黄老师赶紧给刘蕾打电话,刘蕾也不负众望,接到电话马上打车赶过来,同时让黄老师招呼店员把张丹青弄回去。黄老师则高高兴兴的功成身退了。
第二天,随着黄老师的广播,人们便知道张丹青如今落魄了。农学院到处都在传说他酩酊大醉的样子,没多久消息还传到了省建。人们有的惊讶,有的不相信,还有的幸灾乐祸,“早就说嘛,这样一个暴发户风光不了多久。这不,就打回原形了。” 有同情张丹青的人就说:“张老师,你也没少喝张丹青的酒呀,在这时候说这话有点落井下石吧!”
孙平知道后第一反应则是:“张丹青这回的人丢大了!”他心里一点也不同情张丹青。刘蕾这一段时间无视他的存在,天天有时间就往张丹青店里跑,晚上很晚才回来。他忍住不问,想等刘蕾主动跟他解释,可刘蕾一句不提。
他知道刘蕾是帮张丹青跑工商和税务,晚上他们去吃宵夜被同事看到,同事以调笑的口吻跟他提起,看他的眼光透着意味深长。这样被人嘲笑,他是想跟刘蕾大闹一场的,可是却提不起勇气。他和刘蕾这么多年夫妻,就算闹了矛盾,可没到必须分开的地步,他相信刘蕾还能回心转意,他不能再听信别人的片面之词和刘蕾吵,那样只会把刘蕾推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