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正月初六,这个日子是刘春红翻老黄历,确定的出行的好日子。
李贵发和刘春红给儿子儿媳准备了许多咸菜和两大块自己熏的腊肉,带去北京。
这些东西让行李更加沉重,刘春红还想让他们带走几大罐自己做的水豆豉、卤腐,被苏小听婉言谢绝了。因为实在太沉了,拿不动。
一想到马上就能回北京,回到温暖的小家,见到可亲的爸爸妈妈,苏小听就心情大好,归心似箭,欢欢喜喜。
除了李承业的五个姐姐来送行外,李燕也来了。
李燕这次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嫂子长嫂子短,一口一句以后别忘记了她这个妹子,这倒让苏小听有些不好意思,觉得自己以前想多了。
李燕拿出手机,跟李承业和苏小听互留了电话和地址。
趁苏小听带孩子去吃早点时,李燕对李承业说:“承业哥,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你我没有缘份。不过,我没有哥哥,很想体会一下别人有哥的感觉,能不能认你做哥哥?”
她的一双眼睛落在李承业身上,含情脉脉,欲说还休,更夹着无限的崇拜:“这样,既避免了过去事情的尴尬,方便我来看望伯伯和婶婶,又有你这样优秀的哥哥罩着,我在小姐妹们面前,也能长长脸。不知道能不能高攀上承业哥?”
李承业哪受得了女孩子这样看着他,他一个在外到处求爷爷告奶奶、低声下气才能找到一个小工程养家糊口的普通男人,最喜欢享受别人仰视的目光和佩服的话语。
何况,这种感情贿赂来自于一个年轻的未婚女孩子。
老婆苏小听就从来不夸他,他都快找不到男人的自信了。
见李燕不找自己麻烦,反而来夸自己,李承业瞬间感觉悔婚造成的心理负担轻松了许多,倒有些不好意思:“燕子,谈不上高攀不高攀的,娃娃亲的事,是我对不起你,惭愧。你能看得开最好。我也很高兴有你这样一个妹子。”
李燕从包里拿出一包解酒药和一盒胃病药,递给李承业:“承业哥,妹妹我知道你们搞工程的这个工作很辛苦,经常要陪客人喝酒。还经常赶工程,饥一顿饱一顿的。身边常备一点药,自己照顾好自己。”
李承业呆了一下,接过这些药,有些感动:“谢谢燕子妹妹。”
老婆苏小听就没有这么关心、体贴过他,整天除了孩子就是孩子。
女人的柔情,哪个男人不喜欢呢?
这一幕,被给孩子吃完早点返回来的苏小听全部看在眼里。不过她沉浸在归家的喜悦心情中,也懒得去深思懒得去计较了。
他们一家三口付了一百元,找了村民李大壮家的农用车,挥手告别了承业爸妈、姐姐们和村里送行的人,离开李家村,前往县城。
随着车的启动,看到爹妈流着眼泪的身影渐渐远去,李承业泪眼朦胧,心情低落。
苏小听却是欢呼雀跃的,一路上有说有笑。
农用车在山路上拐来拐去,苏小听记得当初来时,因为心情低落,总感到这条山路没完没了,漫长得让人绝望。
而现在,心情与前番大为不同,山路似乎缩短了许多,没多久,他们便来到了县城。
来李家村这么多天,由于山路难行,交通不便,苏小听还没好好逛过县城。
现在要回北京了,李承业答应在县城里逗留一两天,带妻女逛逛县城。下了农用车,李承业找了一家名叫“黔香酒店”的地方安顿下来。
洗着热气腾腾的淋浴,苏小听只觉得四肢百骸舒服极了。
这才像正常人类的生活啊!她心里由衷地感叹。
在李家村老木屋,除夕之夜,用大木盆倒热水,胡乱擦了一下身体后,苏小听就再也没有勇气“洗澡”了。
这么多天没洗澡,她早就感到全身奇痒,难以忍受。
唯一让人不快的是:老公的手机时不时会“叮咚”一声,苏小听打开一看,是那个叫李燕的女孩子一路叮嘱哥哥嫂嫂沿途有什么风光、路上要注意哪些。
“她是在刷存在感吗?”苏小听有些生气,她不喜欢这个热情似火、不注意分寸的名叫李燕的人。要发短信,为什么不发到同为女性的嫂子的手机上呢?就不会避嫌吗?
“想什么呢?燕子已经跟我请清楚了,我和她是兄妹关系,妹妹关心哥哥有什么不对吗?嫂子始终要隔一层吧?你这个人就是小心眼。人家燕子好心好意地关心我们,你还这样多心。”李承业不以为然。
洗完澡后,换上干净的衣服,夫妻二人抱着女儿逛起了县城。
两条弯弯的大河将县城环绕起来,城中心,有一眼古井。古井一年四季流出清凉的井水。
来古井打水的人很多,井边有一棵大树,绿叶荫荫,像一把大伞舒展开来,遮住了阳光,形成了一大片阴凉之地。
很多人便在这阴凉的树下乘凉,打着蒲扇,聊着天,看上去很悠闲自在。井水清澈透明,井边放着三个竹制的水瓢,供路人免费取水饮用。
苏小听舀了一点井水喝,入口冰冷,口味甘甜,滋味不输于任何大品牌的矿泉水。
井水从井眼流出,源源不断,顺着一条鹅卵石小沟,流入一个很大的池塘。因为是冬天,池塘里空荡荡的。
听李承业说,等到夏天,池塘里荷叶亭亭,鱼儿嬉戏,还会有几只野鸭在水面上悠闲地游着。绕城而过的两条河流,像两条透明的翡翠玉带,让人忍不住想接近,想抚摸。
河边,是鹅卵石河滩。最大的鹅卵石竟有桌子那么大。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静静地躺在河滩上,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变迁、苍海桑田的故事。
河水清澈见底。接近岸边的浅水区,有很多灰褐色的小鱼在游来游去。一些美丽的水草在水底摇曳生姿。
几个七八岁的孩子在河边,用鱼网捞着那些小鱼,将鹅卵石在浅水区围成一个个小池子,然后把那些捞到小鱼放进小池子里逗弄。
等玩够了,就取下几块鹅卵石,让小池子有一个缺口,看着小鱼们顺着缺口蜂拥而出,回到河流中。
除了小鱼,浅水区还有很多螃蟹、虾,都很容易捕捞。
如果是在夏天,这里一定更有趣。
苏小听在旁边津津有味地看着孩子们玩,心里涌起一丝羡慕:还是小县城的孩子自由自在、快乐幸福!
在北京,这样大小的孩子,大都奔波在各种课外班培训班,被家长们逼着学习这样,学习那样。哪有这样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小河上面,还有几座石桥。
石桥将河的两岸连接起来,桥下就是缓缓流淌的河水。
几个老者从家里搬来凳子,把鱼钩抛向桥下,然后坐在桥上,静静地钓鱼。
苏小听觉得退休来这里度日,也不错。
整个小县城给苏小听的印象是悠闲的、舒适的。
不过,当她去当地最大的超市购物时,她对小县城的印象就没刚才那么好了。满满的货架上,充斥着价廉粗糙的山寨商品,还有一些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小品牌占据着商场显眼的位置。
买到的食品很可疑,满是香精和添加剂的味道。
买到的牙膏,没有一点泡沫。
买到的餐巾纸,要么黑黄而且有很多杂质,要么惨白得一看就是加了很多漂白剂。根本不敢用。
县城里的衣服基本都是那种价格低廉的地摊货,没找到一家卖上档次的新款时装。
县城里的小吃店基本没有配置消毒柜,用水冲洗一下就给下一轮顾客使用,卫生状况让人担心。
县城的马路、街道也不整洁,被人丢弃的纸屑、吐出的痰随处可见。
县城的交通也很糟糕。没有公共汽车,只有私家车、中巴车、出租车和摩托、自行车。大部分人出行靠双脚走路。
私家车、中巴车、出租车和摩托总是横冲直撞、乱停乱放。
在县城停留两天后,他们坐大巴前住贵阳。
一路上,李承业像一个称职的向导,带着苏小听吃各种美食。两人吃得不亦乐乎。
比吃美食还让苏小听开心的,是随着离李家村越来越远,当初那个疼爱老婆、体贴有加的好老公李承业又回来了。
李承业将苏小听母女送到贵阳龙洞堡机场,便告别直接去了工地,春节已经过去了,工作又要开始忙碌了。
工地上已经在催他了。
在候机大厅,苏小听一只手抱着女儿,一只手拎着大包小包,狼狈不堪。
突然肚子疼痛起来,她看着女儿和行李,心中不由涌起一丝苦涩:要是老公李承业在身边,至少可以把女儿和行李交给他照看,自己就可以上卫生间了。
为什么他就不能先把她们母女送回北京,再去工地呢?
一种比腹痛更强烈的孤独无助感,充斥心头。
在煎熬中,好不容易登机了。
从贵阳坐飞机,直达北京。
苏学江、许华文老两口早早就来接机了。一见到女儿,又是欢喜又是心疼,老泪纵横。
回到自己熟悉的家,等苏学江老两口走后,洗漱完毕安顿好女儿,苏小听往床上一躺,只觉得身心放松,肚子也不疼了。
果然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一说到狗窝,苏小听不由联想到李家村公公婆婆那寒冷的老木屋和蛆虫横行的茅厕,想起了在李家村的那段时光和判若两人的李承业,竟生生地打了个冷噤,恍若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