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大军的一些将士们渐渐地镇定了下来,开始各司其责,虽然神居军的箭雨依然如故,但是他们也开始用盾牌抵挡了,减少了人员伤亡。
不过,康怀英带领一些临时拼凑起来的士兵们刚刚冲出大营,就遇到了气势汹汹杀过来的神居军骑兵队,那些骑兵们一个个都目露凶光,挥舞着屠刀,肆意砍杀,敌军士兵很快就倒下了一大片。陌刀本来是对付骑兵的有效兵刃,可是,这些仓促组织起来的士兵们准备不足,很少有人携带着陌刀,只好任人宰割了。
在神居军骑兵队的冲击下,朱温大军刚刚组织起来的反击很快就被扑灭了,神居军的步兵也一拥而上,开始烧杀抢掠,朱温大营的营栅几乎都被烧成了一团灰烬,神居军终于冲进了朱温军团的大营,许多朱温军团的士兵惨死在神居军骑兵的铁蹄下。由于淮南军一直在坚壁清野,附近根本没有林木可以砍伐。
这时,朱温大军已经根本没有在寿州继续安营扎寨的条件了。不过,由于众寡悬殊,神居军也不能把朱温大军一举歼灭,只不过能够做到把对方从寿州赶走而已。
权衡利弊之后,朱温不得不长叹一声,道:“传我命令,撤军,回到汴州去。”
于是,朱温大军开始撤离,徐知诰带领着神居军开始追击敌军,朱瑾的部队也及时出现,参与了追击,就连寿州城的守军都派出了一支人马追击朱温军团。
徐知诰带兵追击了大约一个时辰,抢到了一些兵刃、战马和辎重,生擒了一千多名降兵,徐知诰便不再追击了。因为,朱温军团毕竟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劲旅,即便是撤军之时也是井然有序,以淮南军现有的兵力,很难把敌军完全击溃。
实际上,由于实力相差悬殊,淮南军能如愿以偿地解决了寿州之围,这本来就已经殊为不易了。淮南军终于一扫多日来的战争阴霾,击败了强敌,扬眉吐气!
次日傍晚,寿州城里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庆功会,徐知诰和朱瑾等人都带领麾下的将校们参加了庆功会,会议的主持人是寿州城的守将周本,此人乃是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周瑜的后裔,年龄大约有四十多岁,留着三绺长须,皮肤白皙,相貌堂堂,气质儒雅,言谈举止间更像是一个白面书生,很有一丝周公瑾当年的风采。
周本的职务本来是淮南马步使,主要负责掌管寿州城的防务,在军事方面,周本还是有一番见解的,他深知朱温大军的实力非同一般,敌众我寡,因此,他效仿柴再用在光州采用的策略,死守寿州城,而且坚壁清野,不让敌军以战养战。
在庆功会上,周本出于感谢的目的,依次向朱瑾和徐知诰等人各自敬了一杯酒,这些日子里,如果没有朱瑾和徐知诰等人带兵前来增援,寿州城必定会蒙受更大的损失,朱温军团的实力着实太强了,起初,寿州城的将士们也都信心不足。
周本举着酒杯,面带微笑地看着徐知诰,道:“果真是将门出虎子啊,徐公子,这段时间里,你也辛苦了,你年纪轻轻就如此有勇有谋,着实是很难得……尤其是对于火器的使用,令我军耳目一新,更是让敌军闻风丧胆!有了你,令尊大人更是如虎添翼啊,假以时日,徐公子必定会成为淮南军之中的中流砥柱……”
“周将军过奖了,晚辈有何德何能?实在是愧不敢当啊……其实,晚辈只是为淮南军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而已,何足挂齿呢。”徐知诰微笑着谦虚了一番。
朱瑾却对徐知诰的话有些不以为然,他冷冷地看了看徐知诰,眼神也很复杂,在他看来,徐知诰和许多文人墨客一样,说话不直爽,酸文假醋的,这一点,徐知诰却与徐温有些相似,徐温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却城府极深,令人难以捉摸。
周本很欣赏徐知诰这种虚怀若谷的风度,在他这么小的年龄,能够做到不居功自傲,确实很难得,如果是别的纨绔子弟,早就把尾巴翘到天上去了。
周本又想试探一下徐知诰对于战局的预测能力,一本正经地问道:“徐公子,如今,敌军已经撤出了寿州,关于朱温军团的下一步动向,你是怎么看的?”
徐知诰早就想到过这个问题,旋即不假思索地答道:“以晚辈看来,敌军既然撤军了,那就必定会返回汴州,因为他们的粮草已经为数不多了,那么,敌军将会经过光州,因为那里是必经之地。这样一来,柴再用将军的机会就来了。”
“哦……你是说,柴将军可能会出击?”周本顿时眼睛一亮,试探性地问道。
徐知诰点了点头,微微一笑,答道:“此时,朱文军团已经如同丧家之犬,他们缺兵少粮,斗志低迷,柴将军应该不会轻易放过这个痛打落水狗的机会……”
“好!徐公子,你说的太好了……”周本不由得赞叹不已,他也深有同感。
朱瑾也插了一句话,阴阳怪气地说道:“可惜本将军的兵力有限,否则,本将军一定要趁胜追击,让奸贼朱温回不了汴州!你们想一想,如果前有柴将军率军堵截,后面有我带兵追击,朱温的部队虽然人多势众,还能上天入地不成?”
周本只是淡淡地笑了笑,却没有说什么,在他看来,朱瑾所说的这番话虽然有几分道理,但是在战场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如果”,而是以成败论英雄……更何况,朱温大军的战斗力不容小觑,军中也是人才济济,不乏一些良将。
但是,可以想象的是,作为淮南军的最强大的对手,朱温大军经过这次在寿州的惨败,在短时间内不会再有染指淮南的想法了,这样也可以震慑钱鏐的军队。
不过,淮南军这次对朱温大军的完胜并没有让杨行密的健康有所好转。此刻的杨行密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淮南的政局正在暗中酝酿着一场惊天巨变,就如同诗人许浑的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各方势力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
徐知诰在寿州带兵打仗的同时,杨渥却和徐知训、徐知询两兄弟走得很近,经常在一起谋划未来的事情,毫无疑问,杨渥是当之无愧的淮南藩镇继任者,只是,杨渥需要真正地掌控淮南的军政大局,他当然需要一些人为他摇旗呐喊……
作为身负杨行密托孤重任的重臣徐温一直坐镇广陵城,他手握重兵,可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节骨眼上,朱温大军入侵寿州,徐温让徐知诰带兵出征,一方面是因为徐知诰确实有勇有谋,完全可以担当重任,另一方面,其实也有徐温自己的考虑,广陵城作为淮南藩镇的治所,早已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焦点。
这时,一旦杨行密有个三长两短,淮南藩镇的权力就要重新进行划分,那时候,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别说作为杨行密的继任者杨渥可能会受到影响,就连被托孤的徐温自身恐怕也难免会牵扯其中,徐温当然舍不得几个亲生儿子在此时远离广陵城,而徐知诰却只是一个养子而已……
这些日子里,就连寻芳阁的老板高勉都开始四处打探一些消息,虽然寻芳阁被大火烧毁了,但他还有别的生意。
【作者题外话】:新人新书,欢迎朋友们推荐、收藏、打赏,请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