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捍也出列了,单膝跪地,道:“末将也恳求王爷饶恕康将军一次吧,王爷有所不知,正阳关的主将乃是徐知诰,此人虽然是一员小将,但却年轻有为,智勇双全,以前曾经在淮南军之中立下过许多战功,而且,淮南军在正阳关一战中动用了火器,我军防不胜防,这才蒙受了惨重的损失,也不能都怪罪康将军……”
有了这两个人为康怀英求饶,又有许多将领也纷纷为康怀英求情,这样一来,朱温反而有些为难了,如果真的杀了康怀英,他也确实于心不忍,毕竟康怀英也是一员猛将,不杀康怀英,又不能对众将们保证足够的威慑力,有失他的威严。
思忖片刻,朱温终于做了个决定,他轻叹一声,道:“康怀英,念在众将们纷纷为你求情,寡人这次暂且饶你一命,但你要记住,下不为例。不过,死罪已免,活罪难逃,寡人罚你杖责二十军棍,并且罚俸六个月。但是,寡人考虑到大敌当前,你还要继续带兵作战,这杖责之刑,也暂且给你记下……康怀英,你要记住了,以后,你可要戴罪立功啊,那样才不辜负众将们对你的救命之恩……”
此言一出,康怀英不由得感激涕零,连忙磕了几个响头,道:“末将以后一定会戴罪立功,以谢王爷和各位将军的不杀之恩!”
康怀英这才松了一口气,有了一种从鬼门关逃回来的感觉,要不是众将们一起给他求情,他的小命恐怕就要断送在今日了,以后,他更是要倍加小心了。
其实,别说康怀英军团,就连朱温大军也没有在寿州取得任何进展,他们使用了包括投石机在内的各种攻城器具,但却依然无济于事。后来,朱瑾的部队也从紫金山赶到了朱温大军的附近,与朱温大军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激战。
虽然朱温大军的兵力远远超过了朱瑾军团,但是,由于朱瑾与朱温仇深似海,他带领的本部人马战意很强,双方竟然僵持不下。朱温虽然对此颇为不满,却也无能为力,不过,朱温大军中的士气却是越来越低迷了。
康怀英带着残兵败将与朱温的大军汇合一处,反而导致朱温大军将士们的士气更加低下了,因为他们由此得知淮南军也不是容易对付的,如果他们继续在寿州城拖下去,大营之中的粮草储备也渐渐地不充足了,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
众将们退下之后,朱温单独把刘知俊留了下来,问道:“刘将军,这次,康怀英输得一败涂地,正阳关也不能拿下来,你力劝寡人不杀康怀英,其实,也是给了寡人一个台阶下,寡人本来也只是打算吓唬康怀英一下,做做样子而已,既然你和其余将领们出面为他求情,寡人也就顺水推舟了……可是,眼下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你足智多谋,关于目前的战局,你是怎么看的?你有何见解呢?”
刘知俊是个聪明人,很善于察言观色,他早就猜到了朱温的心思,大敌当前之际,寿州城久攻不下,朱温岂能忍心处斩康怀英这样的大将?那岂不会造成人人自危?因此,刘知俊才敢于为了康怀英求情,否则,如果他认为朱温是真心想杀掉康怀英,他万万不会为康怀英求情的,那样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殃及自身。
沉吟片刻,刘知俊这才答道:“当前,我军的形势确实不容乐观。寿州的守军据城死守,而且坚壁清野,城外又有朱瑾的队伍来增援,再加上康怀英军团大败而归,对于全军的士气影响很大。因此,末将最担心的便是粮草的供应。”
“刘将军说得很对,寡人也是对此颇有顾虑。”朱温颇为赞同地点了点头。
刘知俊忽然间眉头微皱,道:“末将以为,当前我们的弱点在于在短期内就把战线拉得太长,因此,粮草的运输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一旦遇到敌军断绝粮道,后果不堪设想,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敌军拥有火器,并且在正阳关使用过!”
此言一出,朱温也是不由得有所担忧,刘知俊恰恰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朱温大军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朱温也意识到,要想攻下寿州,这些问题必须解决!
就在朱温与众将们商议对策的时候,徐知诰也没有闲着,他站在正阳关的城楼上,远眺宽阔的淮河水面,沉思了很久,他在考虑着各种可能会在战场上出现的事情。徐知诰自幼熟读兵书战策,深知粮草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要想尽快赶走朱温大军,解除寿州之围,就要想方设法断绝朱温大军的粮草供应!
可是,要想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呢?思忖了良久,徐知诰忽然间灵机一动,他想到了,敌军完全有可能从水路运粮到寿州的敌军大营,而正阳关这里恰好是从水路到寿州的必经之地!既然如此,徐知诰就完全可以在正阳关一带以逸待劳。
一旦遇到朱温大军的运粮船,徐知诰就要立刻出击!为此,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要有一流的战船,对于徐知诰来说,这个并非难事……
两天后的傍晚,朱温大军的运粮船出现在了淮河的水面上,这支船队包括十几艘用于运粮的大型木帆船,每艘木帆船能够运输十几万斤甚至几十万斤的粮食。除此之外,还有几十艘战船,每艘战船上载有一百多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对于粮草运输来说,用马车或者牛车通过陆路运输,不仅载重低,而且,牲畜也要耗费粮食,这显然是不利的,因此,朱温大军选择了通过水路沿着淮河运粮。
这支运粮队的主将是寇彦卿,他的年龄大约四十多岁,身长八尺,皮肤黝黑,浓眉大眼,他善长骑射,马上功夫了得,而且更为难得的是,他喜欢读书,尤其是喜欢读史书,属于文武双全的将领,朱温大军里,像他这样的将领并不多。
因此,朱温对寇彦卿一直比较信任,让他担当起了护送运粮船的重任。这支运粮队是从汴河转入淮河的,此时,他们已经离正阳关很近了,离寿州也不远了。
寇彦卿看着此刻月明星稀的夜空,心中却有了一种莫名的兴奋,沿途居然从未遇到过任何淮南军的战船,只要到达寿州,他的任务就要完成了。其实,寇彦卿更希望带兵打仗,冲锋陷阵,而不是仅仅在后方做一个运粮官。
但饶是如此,寇彦卿还是兢兢业业的,他亲自带着军队沿途押送粮草,为了削减费用,寇彦卿甚至将散装的稻米改为了袋装,这更是一个令人佩服的创举,令人振奋的是,直到现在,寇彦卿所运输的粮草居然也没有超过一斗的损失。
对于寇彦卿来说,运粮这个任务虽然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性,却有些枯燥无味,但是,既然这是朱温下的命令,寇彦卿也就只好服从命令了,因此,他期待着这次任务顺利完成,但是,下一次,朱温究竟会让他做什么事情呢?
寇彦卿想到了驻扎在寿州的朱温大军,如果久攻不下,朱温会不会把他调进大部队里,让他带兵去攻城?想一想,寇彦卿就对此充满了期待,他的嘴角甚至流露出了一丝笑容,他正在思忖间,在淮河水面上,忽然出现了十几艘大型战船!
【作者题外话】:新人新书,欢迎朋友们推荐、收藏、打赏,请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