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接触音乐纯粹是一次偶然的在电视面前看到一群长发哥哥弹着稀奇古怪的乐器在舞台上猛甩头发扯着嗓子吼。
那时候我八岁,有一个故友学了吉他,我那时候开蒙晚,母亲想用木吉他来开发我的兴趣爱好,我那时候对音乐真的没有任何任何任何的兴趣,甚至有些讨厌,那时候我有个奇怪的脾气,也许很多一部分朋友小时候都有过这种经历,父亲母亲总会拿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来打击我们,随后又让我们去学习他们的长处,这时候我们往往会选择强烈的抵触。
故友学了音乐,母亲每次都会谈起他,说着说着,又是一脸轻蔑的看着我,我那时候对音乐痛恨到了极点。
仅仅是两年的时间,我对音乐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变,那是2009年,迈克尔杰克逊的突然离世引起举世悲鸣,我那时候不理解一个白人怎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从听到他的《beat it》之后,我彻底被他的音乐折服。
从《beat it》到《dangerous》再到后来的《we are the word》,因为杰克逊我对音乐的态度由恨转爱。
一直到后来的吉他之旅。
(二)
转型写作之后,我弹吉他的时间几乎全部被写作替代,木吉他塞进包里一放就是几个月之长。
高中毕业之后,长时间熬夜加上工作失利写作问题我又罹患焦虑症和抑郁症,一天除了在外工作之外,我就把自己关在二十平米的小屋里,那段时间的颓废,现在想想都觉得异常痛苦,痛苦的不单单是精神,痛苦的是身边人的不理解。
那时候的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焦虑的想扔书撞墙的时候,我都会塞上耳机听着歌把声音调到完全隔离这个世界的程度,一个人听着歌直到天再次亮起。
我喜欢音乐,只是因为初中毕业期对吉他的再次遇见。
2013年冬天,那时候已经是初中的最后一个冬天了,学生们都习惯了披星戴月的时光。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民间的谚语对那时候的我们完全是鲜明的对比,前两天晚上和胖子出去烧烤,说起当初初中的事情,他说他印象最深的不是没日没夜的学习,而是冬天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半到校,在路灯照应下金光灿灿的校园门口等待着自动电门的开启。
我不由自主的看向窗外的黑夜,胖子说的没错,那个时候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不过是在校园门口推着当年最流行的山地车在校园门口徘徊,对于那时候作为学渣的我,这个记忆最深刻。
初三那年在班里认识了一个弹吉他的小生,后来才知道那是我的吉他老师之前的学生,我那时候因为这个小生萌生了学吉他的念头,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来自各方面的鄙视和讽刺,他们都觉得我根本学不成音乐,我偏要固执的学下去,初三毕业后,我得到了人生第一把吉他。
刚学吉他的时候真的很难,枯燥的乐理,疼痛的手指,每天顶着焦热的烈日背着沉沉的木吉他骑着山地车一路骑向琴行,那时候每天都是这么坚持着。
(三)
现在的我重新拿起了吉他来到了大学,未来的路还很长,我要一步一步走下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