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宦官引路,不多时,来到未央宫的西安门处。只见早时被东方朔忽悠的三个侏儒均跪在道路两旁,瑟瑟发抖。郅信暗自好笑,却也不便言明。
走近西安门,一座气势恢宏的大殿呈现眼前。一路走过,亭台楼榭,山水沧池,雕龙画凤,流金溢彩。直至正殿门前,宦官示意郅信脱靴解剑,在殿门口等候。
郅信往殿内大堂望去,文武百官立于中央大堂。武帝端坐堂上龙椅,气宇轩昂,不怒自威。
原是先前派出的四路北伐匈奴大军,均已回朝。武帝招集大臣,商议功过赏罚。郅信来之前,已经有了大致结果:公孙敖一路,三万之众,仅剩千余,公孙敖身为主帅,临阵脱逃,斩。可惜了郅成舍命救他,虽然回朝,却逃不掉身首异处。
公孙贺一路,行军缓慢,致使三军无人接应,伤亡惨重。但念其到达前线后,未伤一兵一卒,夺回雁门关要隘和边关各城,免其死罪,官将三级,回家反省。明眼人都知道,匈奴历来只是抢劫,从不守城。公孙贺到了边关各城,匈奴人抢完就跑了,何劳他去夺回各城。不过公孙贺毕竟名门之后,皇上不为难他,其余人也不多言。
卫青一路,未伤一兵一卒,杀敌万余,赏千金,布五千匹,封关内侯。虽然卫青打的龙城,几乎都是残兵老弱,但是这是四路大军唯一的胜记。况且,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已经怀有龙种,即将临盆,武帝自然要好好赏赐,扶持卫青这个后起之秀。
最后,李广这路,贪功冒进,全军覆灭,主帅被俘,本是必死无疑的大罪。但是念其作战勇猛,五千兵被数万匈奴围困,无一人投降,死战到最后,也斩杀匈奴万余众。李广被俘后,不为匈奴利诱所动,冒死逃脱。功过相抵,不赏不罚,继续回雁门关,抵御匈奴。要说李广也不冤,毕竟五千精骑葬送他手,没有杀他还官复原职,已经是莫大的恩典。
“虽说有些护短,倒也赏罚分明。”郅信暗自嘀咕。
赏罚结束,开始讨论战后事宜。此番,四路出军,两路几乎全军覆灭,一路无功而返,一路虽胜,但杀的多是匈奴老弱妇孺。可以说汉朝完败,朝中原本主张继承文景时期和亲政策的大臣本就不少,经次大败,一个个都站出来侃侃而谈。
“高祖起就奉行和亲,两家永好,总比刀兵相见要强。”
“文景时期,无为而治,百姓富足,如今远征蛮夷,徒毫钱粮,实是得不偿失。”
“我朝应派遣使者,与匈奴谈判,恢复和亲之策。”
……
武帝刘彻,此次出兵虽然失败,可是他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不罚李广,反教他回去整顿边关兵马,就能看出端倪。此刻听堂下一片求和言论,早就不耐烦了,可是新败在目,百官皆谏,刘彻也不好不听。于是懒懒说到:“何人可出使匈奴?”
此话一出,即刻鸦雀无声。世人皆知,匈奴茹毛饮血,出使的官吏,向来没有好下场。之前,多少使节,又去无回,不是在异乡为奴,就是葬身大漠。是以,皇上一问誰能出使,都闭上了嘴巴,生怕派到自己。
郅信看出端倪,站在大殿门口,朗声道:“郅信愿往!”说罢,大步走进殿内。
殿内卫士,连忙上前擒拿,郅信也不躲闪,任由他们擒住双臂。武帝刘彻,摆了摆手,问道:“如此狂野之徒,何人?”
李广连忙站出来,说道:“陛下,此人正是我与您提起的少年英雄,只身帮我挡住万余追兵,身负重伤,尚血战叛将韩跃,郅都之孙,郅成之子。”
郅信在悬空阁无所不学,朝廷礼法,自然明了。只因心中藏着父母大仇,早已暗自立誓,非屠尽匈奴人不可。此事欲成,非得手握兵权,然而自己资历尚浅,待皇上召见,逐层提拔不知要到何年何月。不如借此机会,一鸣惊人。
果然,百官虽鄙夷这少年狂妄无礼,却也感激他出来解围,是以也无人出言为难。
刘彻先前听李广说了这少年的事迹,派人招来,本想看看虚实。此刻,见这少年豪气干云,又是忠良之后,不由得心中赞赏,也不怪罪他无礼。
以往汉朝出使匈奴,多带金银美女,以求一时的边关安宁。刘彻如是问道:“你出使匈奴,需多少金银?随行几人?”
“单人一骑。”郅信朗声答道。
此言一出,堂下哗然,百官大臣,均觉得这个少年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愣头青。
刘彻缺心中又舔几分喜欢,却也觉得,如此出使匈奴非杀了他不可,这么一个年轻才俊死了可惜,接着问道:“见了匈奴单于,该当如何?”
“必不辱天朝威仪。”郅信有点答非所问。
不过刘彻已然明了,郅信和他想的一样,这匈奴就是个永远喂不饱的狼。日后定然还要刀兵相见,既然如此,又何必白送他金银美女。见郅信说话斩钉截铁,信心十足,刘彻也不再多问。何况此刻正需要有人出使匈奴,不如就让他去试试。
当即传旨:“封,郅信,直指使者,衣绣衣,执节杖,掌虎符,即刻出使匈奴。”
传旨完毕,教宦官,取来一身白色纹蛟绣衣,着此衣,表示皇上尊宠;一根鎏金节杖,持此杖可驱使各文官,两千担以下的,甚至可以先斩后奏;一方虎身印鉴,掌此符,可调动边关各城守将兵卒。
如此高的礼遇,对待出使匈奴的使臣,在场百官,闻所未闻。不过转念一想,这年轻后生,不带金银,不带车马,只带这些东西去。只怕是有去无回,也算是皇上的一种礼遇吧,当下也就释然了。
刘彻心中,却有自己所想。首先,郅信此去代表大汉,他年纪轻轻,若没有个来头,怕匈奴不会重视;再者,刘彻本就想培养年轻才俊,替代那些整日叫嚷求和的老顽固,郅信此去,若有真才实学,必不辱使命,回来,居此高位,也名正言顺。
就此,郅信踏上了出使匈奴之路。
(本章完)